每天都忙忙碌碌,從早上,忙到晚上,公司的事情,產品的事情,合作伙伴的事情,隨機的事情,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把自己的時間充滿。
看似填充率不錯,慢慢的一天,充實的一天,然而每天收獲這一筐的填充物,我們真要整理一下,卻發現值錢的不多。
即如出海打漁,一網下去,過一回拉出來,卻發現滿滿的一網,但真要仔細摘一下,卻發現全是水草,小魚爛蝦,有價值的干貨不多。
每天早上,感覺都是雄赳赳的一天,為新的一天計劃做了充分準備,每天晚上回顧都是充實的一天,一天下來,忙忙碌碌,甚至來不及吃飯喝水。但真要把打開,就會發現,干貨很少。
追究原因,就算是:
抗干擾能力太差
在工作中,本來計劃好好的事情,早上進入公司,就要處理。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同事一個問題,手機一個消息,客戶一個電話。。。任意一個隨機事件發生,主進程就會暫停,優先去處理隨機事情。等到處理完隨機事情,你會發現更多的隨機事情出現,然后就有了滿滿一天的收獲,但卻不是干貨的結論了。
問題出在哪里呢?就是剛才說的事情:抗干擾能力太差。
我們大腦,單位時間只能處理一件事情,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面對太多的事情,大腦難以并行處理。只能一件件處理。更有趣的事情是,處理和排序是大腦不同的單元管理的。
感性的大腦會告訴自己,有事情就處理。所以就造成了我們持續在處理大量的隨機事情,甚至機會主義的事情,沒有積累,沒有持續的時間使用模式。
要做到每天收獲超值,就必須要學會調用理性大腦,提前做好事情排序原則,隨機事情的處理原則,這樣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出現事情,先安裝規則去排序,進入大腦處理進程中。
我個人大致這樣定義的:
1.重要緊急的:客戶問題,凡是客戶因為產品問題有反饋的,優先處理。這也是客戶第一的原則。
2.重要且例行的:公司事情,核心產品的事務處理(版本進度對齊,用戶數據反饋,客戶需求討論),大原則就是優先把涉及人多的先處理,便于大家可以分頭工作,不彼此影響,然后在逐步處理人少的事務。
3.重要不緊急的:產品價值思考,跟同事其他專家做產品方式方法探索,合作伙伴主動聯系,客戶主動溝通同步。
4.其他時間:認知提升(得到,知乎,專業網站),跨界連接,消息處理,雜事處理。
總之,就一個原則,把大塊注意力放在可持續成長的產品價值打磨上。在工作中產品就是眼見為實的那個產品,而其實仔細想想,生活中,那個產品就是你自己,你在打磨持續更有價值的你。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有價值的牛人,一定不是什么都會的,而是在某個領域功能跟強的,所以越隨機,成長越慢。
定義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我一直在做注意力管理,但每天下來仍然會出現大量的注意力偏差。每天都會出現大量的機會,大量的誘惑,但每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稍微一動心,一念之差,就會喪失可持續積累的產品注意力投入了。所以要做到專注,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抗干擾能力。
而抗干擾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這就如同手機信號抗干擾一樣,就兩種能力:
1.信號增強
2.屏蔽干擾
信號增強:用在我們個人的抗干擾能力上,就是要自己內心真心認同可持續聚焦一個產品的價值打磨,可持續聚焦一個能力的打造,打開揉碎把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想清楚,思明白,當任何一個其他耗用注意力的事情過來時,要能夠說服自己,這個更重要。
任何一個產品的推出,任何一個能力長成,都離不開大量的持續投入,昨天的反饋,今天的應對,持續迭代,持續思考優化,才有機會獲得一項新能力,一個好產品。而一旦讓客戶認同,給客戶提升了效率,創造了價值,你必然會增值,你必然會更值錢。生活也是如此,自己這個產品要更加穩定,擴展性更強,就需要身體健康,認知能力強,所以就需要持續投入注意力運動,思考寫作。
沒錯,只有真正內心說服自己,自然就會把最值錢的事情排到第一優先級處理了。因為這對于自己的成長來說,太稀缺,太剛需了。
屏蔽干擾:就是能夠做到把隨機的事情有效過濾,要做到屏蔽干擾,就要從源頭下手,把干擾自己的事物拿出來看,例如手機新聞消息干擾很多,那么就把通知都關了。我現在所有的新聞客戶端各種app基本都關閉通知。在自己專注做重要事情的時候,手機調至靜音。對于別人講的新機會,凡是自己沒有準備過的,基本直接回絕,因為自己知道這不可能是自己的菜。投入就是浪費注意力。總之,要做到屏蔽,就要學會進入自己的信息有一定的過濾能力,而不是被信息指揮。
之前就說過,你專注,就是按照自己的注意力在成長,你隨機,你就是成為別人的執行力在瞎忙。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想想又滿滿的一天,掰開揉碎了,真的進步嗎?即使是一點點,就非常開心了。因為自己知道,這一點點必然在未來會利滾利讓自己更值錢。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