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小現象研究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克服課上“小動作”
一晃到初中搞歷史教學已經兩年,給我的總的感受是:現在中學生厭學、不學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學生缺少學習興趣,缺失學習熱情,缺乏學習責任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應該說是顯而易見的。但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拿不出有效辦法來解決。當然作為一線教師,除了靠加課和“擠兌”學生來勉強提高成績外,仍然解決不了根本。但是面對著上面的“要求”和“排名”不能不想一些辦法,盡管這種方法不成熟,甚至有違教育科學。本學期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成績,采取了幫扶措施,即要求每位授課老師每周幫扶一名學生。我開始對“差生”加以重點關注、幫扶。
8年1班的張海東同學,生性活潑、好動,且精力充沛。但課上就是不專注學習,“小動作”特多。并且自尊心還挺強,老師一批評,他先來脾氣。再加上紀律散漫,因此學習成績較差。有鑒于此,我采取重點關注、培養學習興趣的方式,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一是針對他喜歡下棋的愛好,我主動吸收他為象棋活動興趣小組成員并委以小組長職務,以培養其責任心和興趣。二是在課堂上給以重點關注,經常提問,以啟發、調動該生,培養其學習的專注能力、思考能力和對學習歷史課的興趣。
一個學期以來,該同學課上積極發言、回答問題;課下主動向老師求教;積極甚至超前做練習或作業;幾次單元卷都能獨立完成,而且正確率極高。總之,該生現在的學習狀態呈上升趨勢。我期待著他在即將開始的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同時我也在想:按照現代教育理論,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們的教育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像人的嘴巴,它的功能不只是“吃飯”,維持生命;除此還要“說話”,傳情達意以及“喘氣”,吐故納新等。人類總不能只知吃飯。而不會說話、喘氣吧!如果那樣人可真就成了“飯桶”了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