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己也開始踏上整理人生的旅程。《你體內的囤積欲——如何過上更快樂、更健康的整潔生活》
,可愛的封面引起了我的閱讀感,既然不用錢,我就在KU上借了它回來,看看你我的囤積欲到底是怎樣的。
本書介紹
本書作者為羅賓·扎修博士(Dr. Robin Zasio)。心理學博士,在精神健康領域擁有20年的臨床經(jīng)驗,尤其擅長治療囤積癥和其他與焦慮相關的病癥,是美國國家精神疾病聯(lián)盟、美國心理學聯(lián)盟等眾多研究治療機構的重要成員。同時還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曾在榮獲艾美獎提名的熱門系列紀錄片、已連播六季的《囤積者》中擔任主角,為眾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囤積者驅散心魔。同時還在《今日秀》等許多國家電視節(jié)目中作為專家嘉賓出席。
基本的路線就是認知你的囤積欲,再通過清晰認知當中造成的矛盾,最后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進行有規(guī)律的整理人生。本書共有9章內容。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特定主旨,在此,我簡單摘錄歸納整理了一下。
第一章,哪些人屬于強迫性囤積癥患者
強迫性囤積癥既有來自基因的影響,也有來自環(huán)境的影響,但即使把這些都考慮到,也沒法預測一個人是否真的會囤積物品。但是通過現(xiàn)象觀察,能把家里的物品堆積如山的,一定是強迫性囤積癥患者。
第二章,囤積癥患者眼中的物品
在一些情況下,強迫性囤積癥患者可能將物品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扔掉它就像扔掉了自己的一部分。物理上的雜亂讓人覺得具有保護性,這些東西就像一道屏障,在情感上會帶來安全感。對于物品價值的錯誤觀念讓他們沒法舍棄不再需要的東西,最終導致他們留下的物品超過了房屋所能承受的上限。
第三章,由此產生的家庭糾紛
當物品在家里囤積起來的話,如果恰好不是自己一個人獨居的話,肯定會帶來家庭問題。家里人對此會產生各種意見。有因為愛你而縱容你,有無法忍受而逃避你,有不能接受而教育你。不同的人會給強迫癥囤積欲患者都帶來不同的生活變化。
第四章,定位你的囤積程度
書中將囤積分為了五種類型:清理清理再清理、整潔但不絕對、受控的混亂、雜亂危機、邊緣型囤積癥。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屬于前三種,本書更多關注的是第五種。
第五章,強迫性囤積癥患者的治療
要相信,強迫性囤積癥患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想要幫助身邊的強迫性囤積癥患者,你應該做四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把自己的評判放到一邊。第二件要做的事是,學習與囤積問題有關的知識,這對于你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復雜性,是非常有幫助的。第三件要做的事是,請作好心理準備,在幫助某人克服雜亂問題時,不管他的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都有可能給你們兩個人帶來挫敗感。最后,請作好妥協(xié)的準備。如果你正在幫助一個囤積或雜亂的人,你的目標應該是找到中間地帶,讓你們兩個人都感到舒適。
第六章,重新構建你的購物觀
本章主要教你如何避免把更多的雜物帶回家。做法有以下五種。一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東西很少真的是免費的,在雜亂、無組織甚至金錢上都會讓你付出很大代價。二是有目標地購物。如果你家里很雜亂,就選擇一塊你能夠容忍的區(qū)域,把買來的東西直接放到那里。三是在視線周邊購物。在類似沃爾瑪這樣的超市、藥店或是批發(fā)商里,你真正需要的東西通常放在外周的通道上。四是忠于你認定的品牌。五是把禮物送出去。你不需要僅僅因為某樣東西是別人送的禮物,就一定要留著它。即使是像婚禮、畢業(yè)或是生日這樣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開始整理雜物
開始整理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作者分了九步進行。一是從最容易清理的房間開始。二是決定你準備花多長時間清理這個房間。你要作出一個承諾,把一段計劃好的時間花在一個區(qū)域或項目上,并且不要超過你的容忍限度。三是鼓起勇氣,開始行動。四是劃分空間。一旦你完成了挑挑揀揀,你應該更清楚接下來要做什么。五是保持專注。六是當你完成了一項任務后還有更多的時間,你可以開始下一項任務,也可以把它留到下次安排好的整理時間。七是處理“回收”、“捐贈”和“保留”三個箱子。八是承認你已經(jīng)取得的進展,贊賞你自己。九是獎勵你自己。
第八章,各個房間的清理心得
本章介紹了從玄關開始到客廳、廚房、臥室等多個房間的清理心得,指引那些強迫性囤積癥患者該如何清理。
第九章,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給出了五點建議,希望幫助養(yǎng)成良好習慣,讓你的組織系統(tǒng)走上正軌。一是每周安排出專門的時間,至少完成一項與房屋有關的項目。二是如果你已經(jīng)結婚,或是與家人、室友住在一起,考慮讓他們也參與清理雜物的工作。三是招待客人:每周邀請一個朋友來喝咖啡,或者在家里組織一次讀書俱樂部。四是保留一份記錄,追蹤你的進展和成就。很關鍵的一點是,你要肯定任何自己取得的進步,這會強化你的新系統(tǒng),并幫助你保持正軌。五是設置常規(guī)的獎勵。換句話說,不要覺得整潔的空間就是全部的獎勵。
閱讀感悟
1.對比“斷舍離”
既然說整理囤積欲,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斷舍離”。相比較下,共同點在于都是對價值觀的重構,要求清理繁雜的事物,保持整潔的人生。不同點有兩個方面。首先,本書更多講述的是一種癥狀的解決,如何認識強迫性囤積癥,如何幫助強迫性囤積癥患者治愈的過程。而斷舍離更多是對心靈的洗禮,有禪學的味道。一種是解決問題,一種是樹立信仰。其次,囤積欲的觀點是扭曲觀念,以及那些后天習得的、導致雜亂環(huán)境和沖動性購買的行為,都可以通過練習來矯正;而“更長遠的好處”——一個更加輕松、更少壓力的生活——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方法。他核心點在于更長遠的好處,我做這件事的好處在哪里,由此還會帶來什么好處。這個結果變成經(jīng)濟人的感性轉變,回歸理性判斷。而斷舍離的核心觀點在于斷你的欲望,舍棄你現(xiàn)在不用的,拋離你的復雜思想。從感性而來,從感性而去。
2.對浪費的再定義
這本書讓我對“浪費”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里面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如果一件物品你現(xiàn)在或近期都用不上,那它就不算一筆“便宜買賣”。買一件你不需要的東西,以此來避免“想得卻不可得”的窘境,這實際上會更浪費你的金錢。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會讓你更難買下那些你真正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引申到對平常購買的食物。因為怕不夠吃,家里常常會準備更多一點的菜肴。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發(fā)現(xiàn)真的吃不完,或者即使吃完了也是撐住的。為了避免浪費,我們再飽也要吃完剩下的。其實這個是個惡性循環(huán),更是一種浪費的表現(xiàn)。我們是為了浪費而吃,吃了又要去減下來,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去做這個工作。這些時間和精力原本可以投入到更高效的地方,而此刻卻為了減掉那個吃帶來的后果,努力地減肥,這無疑對于吃之前來說是一種浪費。即使不吃而倒掉,當中原因還是買得太多,分析成本也知道我們?yōu)榇嗽黾恿速徺I成本、烹飪成本等。綜上所述,平常購買的食物,如果不是一開始就按需而買,最終不僅僅是浪費食物,還會浪費我們的生命。
3.本書對象過于單一
實施上,我們普通人能在這本書里面找到一點啟發(fā),然而啟發(fā)并不大。因為這本書主要的針對對象是強迫性囤積癥患者。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根本到不了那種超級惡劣的情況,最多是各種零碎的東西多一點,有相似類似的東西多一點,但不至于已經(jīng)沒地方放了還會拼命買。所以來說,這本書針對對象過于單一,貼合大眾實際感不強,實用性不高。作為一名吃瓜群眾,很難會想象家里被擠成沙丁魚一樣的生活。即使你自己不說自己,你在家肯定會被家人各種嘮叨。當然,這書是針對美國用戶而寫的,缺乏本土化結合。所以來說,作為茶余飯后的讀物也算稱職。
4.關于整理的那些小事
看完《斷舍離》,第一時間的沖動就是去整理屋子。看完整本書,第一時間就想著,是時候整理筆記了。對比書中所說,自己其實是那種“整潔但不絕對”的人,家里基本都會保持一定的整潔,但是不會天天整理,也不會天天搞衛(wèi)生,等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想著要搞一搞了。個人定義這樣為自由。那種“清理清理再清理”的人,在自己看來,更多是一種強迫癥。做人還是隨意一點比較好。當然,這書也讓自己有了需要努力整理的動力,一些小辦法也挺實用的。例如,給自己設立一個固定時間去整理家里,例如要養(yǎng)成一種哪里拿來哪里拿去的好習慣。整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時候需要我們一點點的清理,在清理過程中保持正念(即斷舍離),不斷地凈化家里,不斷地凈化自己。或者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過上更快樂、更健康的整潔生活。
寫在最后
豆瓣上對這書評價不高,我對這書評價也不高,中規(guī)中矩,但是能給人略有所思。我想,能提供這樣的效果,這本書就沒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