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家鄉富水河流淌過的村莊、集鎮和縣城,自然而然地享受著它的滋潤與饋贈。
明清時代,家鄉八景與富水河直接關聯的不少。西河古渡,城西富水河上的官渡;櫟林新市,縣城下游不遠回水處的新興集市;妙高晚鐘,縣城北門外臨河妙高臺上寺廟的鐘聲……
河邊灣一段富水河雖沒勝景,河邊村民卻無時無刻不享受著它的滋潤與饋贈。富水平靜時,大人們越過河堤,牽牛飲水,擔水回屋……孩子們呢,下水游泳,捉魚摸蝦……河水撫平的河岸,是各家的自留地,收獲的莊稼不需納公糧。
富水發怒時,人們更能享受它的樂趣和饋贈––扳罾。這是臨河灣子特有的捕魚方式,幾十米外的隔壁灣沒臨河,屬同村,卻沒有扳罾的傳統。
罾是一種古老的捕魚工具,許多文獻對它都有過記載,既有小之又小的提蝦罾,又有能攔住整個河面的霸王罾。河邊灣的罾不大也不小,還不用支架和拉繩,完全依靠人力來扳動。這種罾適合力壯的成年男人使用,更適合泛濫時的富水河。
罾的制作方法很簡單。成年男人拇指粗的竹竿兩支,用煙熏直竹節,稍稍晾干,交叉綁在一起,四頭掛上尼龍線網,成為鍋底形罾網。兩竹竿交叉處,前后再綁上兩支短橫木,小孩腕口粗,四、五米長的罾桿牢牢固定在它上面,一支完整的罾就做成了。講究的人家,事先會把罾網放到豬血里泡上幾天,然后晾干。這樣的罾網,黑里透著暗紅,既美觀,又防蟲。
富水河的泛濫時節一般只在夏季。上游和本地持續數日大雨后,河水開始渾濁,夾雜著白色的泡沫,由平靜逐近變洶涌,直到咆哮著占滿整個河道,繼續南下……
漲大水的日子,也是農閑的日子,正是扳罾的好時節。男人們光腳板,身著雨衣,頭戴斗笠,手拿鐵鍬,肩扛罾子,腰里別著魚簍,向河邊魚貫而去。
到了河邊,相距約十米,各自選好有利地形站成一排,先挖平腳下,使自己立足穩當。然后他們在自己左手邊約兩米處,挖個長條形土坑。坑內不需額外注水,一會兒自己就變成了水凼。這是裝魚的坑,也是占位的標志。
扳罾人雙手握罾,緩緩插罾入水,身體隨著雙手由右到左的做轉體。罾網漸漸完全沒入水中,沿著河岸緩緩順水而行。在罾網左前角出水的一剎那,扳罾人雙手猛抬,竹子做骨架的罾唰的一聲響,罾網向上快速彈出水面,節奏感十足。罾網里銀白色的魚兒,剛才還舒舒服服地逆流而上,就在它們離開水面的一瞬間,活蹦亂跳起來,掉入網底。等到扳罾人的手再輕輕一抖,魚兒們便乖乖飄落到才挖好的水凼中。
遇到大魚,扳罾人稍加用力,魚兒便被抖落到身后的莊稼地里,把莊稼攪得霹啪作響,好一會才安靜下來。扳罾人不去理會那魚有多大,只有好奇的孩子們圍攏過來,不管腳下的亂泥粘腳,扒拉開莊稼,嚷嚷著好大的魚。
罾子出水的剎那,借著流水的力,變成好幾十斤重。扳罾人一氣呵成,毫不廢力,然后重新下罾,周而復始。這活只有男人們干,孩子們只能高興地用竹簍背魚回家。女人們呢,踩著泥濘送飯而來,一半是犒勞自家男人,一半是看大水會不會再上漲,把身后的莊稼給淹了。
男人們會看水,知道是漲還是落。這關系到他們的魚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