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疆理圖中的世界
我發現我還是不會寫書評,總是比較喜歡某個興趣點然后展開,至于全書的內容還是留給愛讀的同學們去讀吧。
最近一直在讀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12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本書主要是從12幅地圖開始引出整個世界歷史中制圖史,然后根據制圖的發展史牽出整個世界的歷史發展。其中第四章取名帝國,這章我看了之后突然就覺得有個挺有趣的點。
帝國大概是全書中最為貼近我的一幅地圖,因為帝國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帝國,那個時候是大明帝國。1388年高麗的都統使李成桂被命令攻打遼東半島,可是李成桂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像是某些高麗棒子一樣。李成桂倒是學了一回趙匡胤,班師回朝,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朝鮮了。朝鮮應該算不上帝國,但是朝鮮也有帝國的壯志雄心,居然也學著天朝上國,編撰了一幅地圖。地圖繪于絲絹之上,精美無比。這就是題目所指的朝鮮地圖:《疆理圖》。
疆理圖是朝鮮大臣歷經千辛萬苦完成的一幅世界地圖。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如果不知道這是朝鮮畫的,那么我肯定會以為這尼瑪肯定是天朝地圖啊!更有意思的是,朝鮮還是自己畫的比實際大了一倍,把日本畫小了一倍,可見與日本是世仇,與天朝是世交。
這側面反映出當時的朝鮮的政治傾向,1388年的東方,明朝成立20年,而朱元璋這精明的皇帝對朝鮮似乎并不感冒,甚至拒絕賜給朝鮮誥命印信,即等于不承認朝鮮的合法地位。于是朝鮮只能表現出更加的臣服,否則難以立足。后來的朝鮮的確是大明朝的好小弟,明朝也在危難之時抗日援朝。
2、西方地圖中的世界
這是《12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中第一幅地圖:古巴比倫世界地圖,上面是一段文字,下面是世界地圖。在現在看來這簡直是算不上地圖,可是這是在公元前700年至500年的巴比倫人自己對世界的觀察所刻畫出來的。當時的世界就是以巴比倫為中心的一個圈,外圍的同心圓是海洋,海洋之外的三角形是其他的地區,中間有巴比倫和幼發拉底河,甚至還有一些牛羊之類的動物。
那時候的地圖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以自己的某種視角來對無邊的已知未知的世界進行某種秩序化和結構化的認知。通過對空間信息的處理理解整個世界。
其實從中可以看出西方地圖的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就是整體來說西方傾向于認為世界史圓形的,圓形中有河流或者海洋,然后是各個大陸。這就是西方地圖中的所謂T-O地圖。更為讓我們難以理解的是西方的地圖是以南方或者東方為上的地圖,中國卻是以北為上。原因是西方人認為北方是代表黑暗與邪惡,而中國則是皇帝朝南面對群臣,皇帝在北邊。
與朝鮮的地圖不同之處在于,西方的制圖發展是隨著西方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精確,更加的理論化。數學的廣泛應用更是增加地圖制圖的準確。經度緯度的定位直到現在仍然是在使用。
3、宗教信仰與九宮術數
這幅地圖大概是本書個人認為最為奇葩的一幅,因為這幅地圖展現了西方人的想象力,更為明顯的是宗教想象力。“它是一幅由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地圖上的地點主要通過信仰而不是位置來理解,按照圣經記錄事件的發生事件前進要比地域空間的描繪更為重要。”
信仰是西方歷史不可避免的文化,本圖則是最為集中的體現,地圖的中心是圣地耶路撒冷,以東方為上,四周是列國,地圖頂部是伊甸園,下方則是上帝讓亞當夏娃到世間游蕩的意思,圖中上帝的左右兩邊是天堂與地獄。
回到上文看看朝鮮地圖,其實放大來看,朝鮮地圖是有風水的影響。風水其實不知道算是什么,宗教肯定不是。風水學認為自然中有某種“氣”,充盈在整個世界,山脈與河流,所以地圖中的山脈與河流的顏色分別是綠色和藍色,所謂“元氣融結,山川限帶”。
4、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美國國會圖書館花了1000萬美元購買了這幅地圖,這幅被稱為美洲出生證的地圖。美國國會圖書館為此籌款很久才買下。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方從那時候一直就在開拓整個世界的版圖,美洲是歐洲人發現并打開了美洲的大門。這就很像是魔獸爭霸或者星際爭霸的地圖一樣,沒有踏上那塊土地之前都是一片黑暗,踏上之后就打開了那片黑暗之地。
而我發現中國很少有地圖留存下來。這是我看中國歷史一個比較困惑的原因之一,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一幅當時的地圖作為插圖,都是后來人自己畫的。
讀完《12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整本書,看完所有的地圖,我突然發現其實接近現代的地圖其實制作起來并不簡單,需要數學、幾何學等知識為基礎,然后用想象力去構造整個世界的輪廓,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縮小視野。這是一個急需精致的技術活兒。反觀中國的歷史,留下來的是文字史料居多,而文字史料又會有很多的主觀性。這或許是中西文化最大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