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為而治”。但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有什么含義呢?一會兒說無為,一會又說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那么到底是要有為還是無為呢?
? ? ?就此江湖上就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先有為而成,才能無為而治;一個是說,干脆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人算不如天算。要說還有第三個版本的話,就是在前面兩種說法上來回折中,還自圓其說地認為這是辯證法!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得其要。
? ? 有為和無為只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天下萬物生于有,而有生于無。
? ? ?人總是一廂情愿地要有所作為,而且還堅定地認為,只有自己可以改變這一切!可是時間告訴我們,你說你能改變世界、改變命運,而我——時間,就是來改變你的,時間讓一個人老得再也動彈不得的時候,被迫放棄這種無知的念想,最終一事無成,終歸塵土!
? ? 世界上誰有為了?誰有無為了呢?孔子說過:“修己以安下,其堯舜猶病諸”,連堯舜這樣的先圣也難做到無為而治啊,但后人認為也只有他們做得到,《易》說“炎黃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 ?要弄明白老子在說什么,還要回到書中來,《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篇,道為體德為用,整個德經部分都是在講用世。老子《道》和《德》的首篇都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這部分內容的法門,首篇讀懂了,有很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 ?《德經》的首篇是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首句就講天地人,上德者,天地也!下德者,人也。
? ? 人處處都要講積德,正是因為德的缺失;天地能承載萬物,養育萬物,亭之毒之而不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爭!天地造化萬物但好像沒事一樣,而我們人類,所有的作為都執而不化,拘泥于形而下的德。民國學者陳柱說,“天生萬物,德之至大也,而天不自為德,物亦不知其德”,無為是天地之德!而我們人是要有為的,哪怕忙到最后一場空,也停不下來忙碌的腳步!
? ? 老子按人修行的道行深淺把人分為四類,上德之人猶龍師火帝,鳥官人黃,先圣也,恭己正南面而已。第二是上仁之人,知行合一,無我無執,也無名利相累。第三是上義之人,建功立業,堅持執著,有目標也有恒心。第四是上禮之人,簡直行不通!別人不吃這套,他們幾乎要擼起袖子來拉了[偷笑]恐怕老子就說的是孔子呢!這世界上唯有遵道貴德,效法自然,禮法哪能行得通?
? ? 老子認為孔子推行的禮法是最背離恒道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世界這些“亂”啊都是人為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主張的圣人之治,即無為而治,老子無情地抨擊孔子說,你像個有先見之明的人,認為推行禮法就能天下太平了嗎?這種做法連道的皮毛都不及,真是愚蠢至極啊!我選擇效法自然!
? ? 后世之人也多有說道,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 我們不能用對或錯來衡量無為和無不為,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為而來,任務完成了我們就又回去了。道法自然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讀到的最美的詩句,仰望星空之時,我們含淚膜拜老子,讓疲憊的靈魂得到一絲安慰,如渾濁的空氣中飄來的一陣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