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種全新的社會風尚悄然遍及我國的大江南北,我們普遍開始提倡“國風文化”。成都、西安和蘇州等地的“漢服熱”近年來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帥哥美女身穿漢服出現在街上、地鐵和景區中,人們對漢服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放、包容。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央視推出了一系列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以及2017年推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都受到了廣泛贊譽和好評。
不僅如此,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各類商業品牌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影視和音樂創作方面,含有“國風”、“中國風”、“古風”之類的字眼多如過江之卿,其他領域如服裝、旅游、家居等的產品設計中都有非常明顯的傳統文化元素。伴隨著自媒體行業的興起和壯大,“國風”不知不覺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到處都是國風文化的縮影。這種生活和文化面貌背后固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從中還可以窺見到人們普遍的文化自信心態。
02
“國風”一詞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朱熹《詩集傳》云:“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也就是說國風就是當時各諸侯國的詩歌。廣義上來說,國風就是各諸侯國的民俗風土人情,按現在的話就是各省的民情風俗。美國漢學家吉德煒在研究殷商的甲骨文的書中提到“國風”在《詩經》泛指反映在中華土地上普遍的,廣為認可的民情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元素。現代意義上的國風其含義也大抵如此,也就是我們國家特有的生活風貌、文化內涵。
如今的“國風”已經不單單是指《詩經》中的《國風》了,它涵蓋了更廣的文化范疇,包括但不限于音樂、舞蹈、建筑、各種工藝以及文學。除《詩經》、《楚辭》、詩詞曲賦、醫藥典籍之外,先秦時代的甲骨文、金文、青銅器、漢唐敦煌大漠里的駝鈴、明清的山水園林和民居建筑又有哪一個不是“國風”文化淋漓盡致的體現。說到“國風”一詞的時候,“中國風”、“古風”也是非常常見的字眼,那么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呢?
其實“國風”和“中國風”一般來說是通用的,兩者的含義大抵相同。有一點細微差別便是這兩個詞給人的感覺不同,“國風”一詞聽起來更恢弘大氣,就像《國家寶藏》給人的感覺一樣;而“中國風”給人的感覺則是溫婉典雅,就像歌曲《東風破》、《牽絲戲》給人的感覺一樣。但是這兩個詞是可以換用的,當然還可以用來形容“古風”事物。“古風”則更傾向于古代元素,然而它很少能形容具有“國風”氣韻的事物,比如《國家寶藏》就不能簡單地用“古風”來形容。換句話說,國風或者中國風應該比古風具有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03
國風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無數先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發揚光大國風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和責任;弘揚國風文化也是我們國家在現代化征程中的現實要求,全面復興不能少了文化領域。
“國風”二字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不管是雕梁畫棟的古建筑、溫潤典雅的江南園林,影視中充滿書生氣的折扇、極具審美趣味的橫笛、縱橫江湖的俠客刀劍,抑或是發人深省的哲理美句、具有少年感的明凈詩詞,都會讓人心中一動,會感到自豪,有時會傷感,有時也會起雞皮疙瘩。
網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我的DNA動了!這句話通常都是說“某件事觸動了我的生物本能”,這里的DNA是指生物意義上的“基因”,我們大部分的感覺、本能、沖動等都是被刻在DNA上的“代碼”,比如恐懼、傷心、起雞皮疙瘩以及對甜食的喜愛等都是這樣。在文化意義上,又何嘗不能“DNA動了”呢。就在前不久我一個朋友哭哭唧唧地跑來跟我說,某站有一個關于諸葛亮的個人向填詞版《牽絲戲》,太感動了!
伴隨著國風文化的盛行,“文化返祖”現象也格外令人關注。所謂的“返祖”,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生物體出現了較遠的祖先性狀。“文化返祖”是一種偏激的“復古心態”,想要一定程度上恢復古代的社會風貌,這是社會文化上的一種嚴重倒退,弊大于利。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摒棄它,國風文化是我們的根,離開了這一片文化土壤,一切都將無從談起。我們要知道,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國風文化也要與時俱進。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更應該靈活適應,賦予“國風”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生不息的活力。總之,在我們迎接現代化,擁抱新生活的同時,要飲水思源,學習理解我們的國風文化,知道它是怎么來的,主動愛惜和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瑰寶,用更自信的姿態去傳承發揚好我們的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