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燒腦的《記憶大師》。整部影片以家暴為主題展開,以記憶為線索尋找殺人兇手,中間穿插了情感和人性的波動,結局如大部分影片一樣,正義戰勝邪惡happy ending啦~
而面對如此精彩反轉、恐怖、燒腦的劇情,我竟然深深地被可以移出記憶的“記憶大師”吸引了!
電影中的“記憶大師”是一家幫別人拿出記憶的機構。
第一次記憶移出的是感受,事情依舊在你記憶里,此時你是第三者的視角看待這段記憶;記憶可以拿回去,若在72小時內再次刪除,此段記憶就會永久喪失。
正如生活中面對某段痛苦的經歷或者某次錯誤的選擇,我們總想刪除那段記憶一樣,電影中好多人都選擇了刪除記憶。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六秒,是為了忘卻煩惱么?
如果有機會,你會選擇刪除某段記憶么?
刪除-確認
在朋友看來我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脾氣和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做事情也不喜歡拖泥帶水,美其名曰“有拖延癥的行動派”。
沒心沒肺的我依然會因為失戀而傷心不已,因為猶豫錯過機會而責怪自己,因為一句無心的話傷害別人而內疚很久;
我也曾在一件事情里久久走不出來,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可以在自己腦袋里點下:刪除-確認。
當然記憶沒有真正的拿出來,只是我給它設立了一個有儀式感的時間節點,此后讓自己向前看。
如某些人來到你的生命里,陪你走了一段路又離開一樣;某些記憶也只是陪伴你某一刻的成長,過后就應該讓它自然離開;
不要讓你的今天成為了昨天,也不要讓你的明天變成了今天。
跳出來做一個旁觀者
刪除記憶與否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刪除幾次記憶是一個選擇,要刪除的記憶又對應了早前做的一些選擇!
選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以至于我們到最后成為什么樣的人,可能不在于我們的能力,而在于我們的選擇。
記得電影剛開始不久,江豐(黃渤飾演的男主)剛做完第一次記憶刪除后,有一對情侶在“記憶大師”醫院里鬧;
男生說:“求你再把記憶拿回來吧,對不起,請你原諒我,以后肯定會好好的。”
女生哭著說:“一切都已經晚了,我已經刪除了兩次,記憶已經永久刪除了。”
就是說72小時內,女生在同一個問題上做了三次選擇:第一次選擇刪除記憶,第二次選擇原諒男生拿回記憶,第三次又因失望而永久刪除記憶。
而在面對感情或問題猶豫不決,我們也只有三次選擇的機會;三次后-問題解決或無法彌補、感情復合或遍體鱗傷!
我們無法真正刪除記憶,而我們可以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
跳出來那個痛苦的圈,離開那個執拗的死胡同,用旁觀者的角度理性看待,再作出選擇;
千萬不要把自己逼到做第三次遍體鱗傷的選擇時才覺醒!
學會做旁觀者,做理性地選擇!
學會適當 復盤
每個人都有過“要是重新來過,我會過得更好的想法”;
如果真的重新來過你還是會那樣生活,除非你學會適當復盤!
適當復盤,是讓我們從已然成為過去的過去中獲取教訓;
一段記憶真正的價值是陪伴我們成長,適當復盤才能真正有所成長!
勇敢的刪除記憶后,不一昧沉浸在過去,依靠一段記憶成長后,才能更好地前行;
帶著復盤的成長,將更多精力放在當下與未來!
首先,勇敢地“刪除-確認”;
其次,學會跳出來,理性做出選擇;
最后,愿你帶著復盤的成長,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