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小朋友放學回家,會打開電視看動畫片,打開電腦或平板玩游戲,基本都是一個人自娛自樂。
時光倒回到二、三十年前,小朋友放學后,會叫上小伙伴們,出外跳繩、跳房子、玩彈珠、拍公仔紙……一起玩得不亦樂乎。
當然,歷史不能重來,時光也不能倒退,而伴隨大部分70、80后成長的兒童游戲隨著社會的變遷也正在或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被人遺忘。
其中,公仔紙就是這樣,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問津,更別說還有小朋友要玩。
還好,還有張文——這個70后“孩子王”從小就是公仔紙的愛好者,現在廣州經營一家也可能是唯一一家公仔紙的店鋪。
張文總是很喜歡和大家分享他對公仔紙的喜愛。他說,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去同學家里玩,發現沙發上有一張三國演義的阿斗劉禪的公仔紙,覺得很漂亮,就悄悄藏了起來,但一直到現在,他還沒有看見同一張公仔紙上的其他畫面。在珠江新城某培訓中心教小朋友畫畫的張文認為,雖然上世紀80年代曾興盛一時的公仔紙,已經退出小朋友的游戲版圖,但它的傳統文化印記、小而易互動形式、以人物為主體的繪畫內容,仍有生命力。于是,他組織起公仔紙文化俱樂部,制定游戲規則并開展活動,創作和印制了新版公仔紙,開店銷售。現在,研究與推廣公仔紙文化的,可能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公仔紙游戲可以讓小朋友在玩耍中了解傳統文化,在互動中結交朋友。”張文說。于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公仔紙文化,張文六七年前就特意在老城區八旗二馬路小學對面,開了一間經營公仔紙的專賣店。而這也很可能是廣州唯一仍在經營公仔紙的店鋪。
為了給公仔紙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張文沒有因陳守舊,他不斷創新。最近,他正在創作一套“南粵先賢56人”的公仔紙,它將惠能、蘇東坡等人物形象呈現出來。為了更好地寓教于樂,張文還邀請了一位文史專家創作一首《南粵56先賢三字經》,請一位粵語講古的朋友推出“先賢故事”系列。
現在,張文除了會自制公仔紙,還經常到各個小學做公仔紙文化宣傳講座、出席圖書館廟會、上電視臺邀約等等。新快報、信息時報、廣州電視臺、香港亞洲電視等媒體也對張文作了相關報道。
憑借著一份童心和堅持,張文將會繼續不遺余力的弘揚廣府文化,把公仔紙文化保留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