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利用休假幾天的時間,回到皖北小城的農村。農村已不是記憶中的光景,其變化令人嘆惜。現在坐在回滬的高鐵上,整理幾點思緒以記之。
? ? ? 第一大變化,是鄉村環境的改變。現在的農村,鄉間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可是道路兩邊是野草叢生,路兩邊的排水溝池,早已壅塞多年,野樹叢雜草都有一人多高。每家的房屋都比原來修的漂亮了,可是院落外面也是雜草叢生。小時候的記憶里,家家戶戶都養有耕牛和幾只羊,吃了晌午飯,稍大的孩子要到田里割草喂牛,小孩則牽著羊,到路兩旁放羊,如果找到一片青草,讓羊們吃個飽飽的,肯定很開心,回去家人還會表揚。現在到處是青草,哪還再見放羊的孩子和成群的羊。鄉間土路,由于無人經常路過,野草已沒過腳踝。原來的記憶里,只有不務正業的二流子的田里,才長著野草,一般勤勞樸實人家的田里,不可能有野草長出來的機會。可現在,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田地荒蕪的不少,更多的是簡單隨便的種點省力氣的藥材,也不指望能有多少收成,田里野草比莊稼高的不在少數。小時候農村的傍晚,炊煙裊裊,牛羊歸圈,兒童戲耍,一派生機,可現在的農村,缺少的就是生機、人氣。
? ? ? 第二大變化,是人心之改變。原來的農村,普遍的物質上比較匱乏,大家相互之間貧富差距不大。傳統的親情、鄉情還在,還是熟人社會,大家相互之間還講究名聲和社會評價。現在的鄉村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很多,相互之間的差距也大了,攀比之風盛行。人內心的物欲更大,物質至上、利益至上,是非界限模糊,淡化了鄉情親情。無論你是從事的什么職業,錢是通過什么途徑賺來,只要你衣錦還鄉,多數人會輕率地投來羨慕的眼光。傳統的孝道,在農村也有所淡化,自己吃好喝好風風光光、把自己的子女照顧好安排好,哪管老年父母的生活,更不顧別人是否私下議論了。兄弟姐妹之間為了一點利益,尤其是在贍養父母、為父母看病、料理父母后事這些問題上,和和睦睦不產生矛盾的不多。原來農村里一個大家庭互幫互助,其樂融融,真不多了,大家都為物質所羈絆,少了些淳樸。
? ? ? 第三大變化,是勞動狀態的變化。之前的農村,人們農忙時節很辛勞,平時也要養牛喂羊,搞些農副業補貼家用,但還是有些時段相對空閑,比如冬季。現在,外出打工的辛苦自不必說,連留在家中的老人婦女也不在清閑。因為農村勞動力被城市吸引去了,剩下的還是想完成農作任務。農村里誰家經濟條件好點或者有什么值錢的經濟作物需要除草收作勞動,一般會雇傭村里其他人干活,根據勞動強度一般半天50元左右。這些被雇傭者,一般是年紀大了或者沒有直接經濟來源,能干點零活補貼家用。有技術的勞動力,即使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也要每天進城找活干。傳統農村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悠閑自得的慢生活,形勢逼得人們再也會享受了。
? ? ? 其實,我們都明白,農耕社會的美好,只能留存在記憶里,不管愿不愿意,農村必定會進入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只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好,農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