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隱藏的自我-大腦的秘密生活》
? ? ? ? ? ? ? Incognito -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
作者:大衛(wèi)伊戈曼(David Eagleman)
本書領域:神經科學、生物學、心理學
關鍵詞:腦、意識、無意識、知覺、進化、本能
第一章 腦中有另一個人 There’s Someone In My Head, But It’s Not Me.
核心觀點總結:腦由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組成,經過長期的進化和自然選擇,形成自己的運轉程序,其大部分運作并不受意識控制。
腦由數(shù)千億計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在復雜的網絡中交互著數(shù)以億計的分子。細胞間相互傳送電脈沖,每秒達數(shù)百次。一個普通的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大約有1萬條連接。神經元數(shù)量數(shù)以億計,以至于1立方厘米腦組織中的連接就同銀河系中的恒星一樣多。
1.大部分我們所做、所想和所感受的,都不受我們的意識控制。神經元組成的濃密叢林有自己的運轉程序。有意識的自我是腦中發(fā)生事情的很小一部分。腦的大部分運作都不受意識思維的監(jiān)管。意識自我無權干涉。
2.腦不斷收集信息,并控制產生適當?shù)男袨椤4蟛糠謺r候意識都沒有參與決策過程。
3.我們的神經回路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在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時,由自然選擇雕刻出來的。腦是進化壓力塑造的。意識也一樣。意識之所以進化出來是因為它具有優(yōu)勢,但優(yōu)勢很有限。
4.對腦的理解深深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改變了我們認為自己是運作中心的直覺。
第二章 感覺的見證:體驗到底是什么?The Testimony of the Senses: What Is Experience Really Like?
核心觀點總結:腦探尋世界并主動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我們對外界的感知(視覺、聽覺和時間知覺等)是由大腦構建的。腦對特定條件下執(zhí)行某種行為會導致的后果進行內部模擬。這種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不僅對于運動很重要,也是意識知覺的基礎。
我們的知覺不是對外界的真實呈現(xiàn),我們只看得到我們(大腦)需要知道的。感覺容易被操控。僅僅因為相信某件事是真的,或僅僅因為知道它是真的,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真的。
1.意識的作用是將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突顯為更簡單的形式。不計其數(shù)的具體機制在下面運作-有些收集感覺數(shù)據(jù),有些發(fā)送動作指令,大部分則在執(zhí)行神經系統(tǒng)中的主要工作:組合信息、預測形勢和行動決策。意識屏蔽了所有這些復雜性,為你提供一份摘要。
2.人腦有1/3用于視覺。為了理解進入眼睛的光子流,腦要進行大量的工作。
3.你對邊緣的視覺遠比你所認為的要差,因為平時你的腦會控制眼部肌肉,讓高分辨率的中心視覺直接指向你感興趣的事物。只要你的眼睛注視到的地方就會被清晰聚焦,因此你會以為整個視野都是清晰的。
4.變化盲(change blindness)說明注意力的重要性:要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你必須注意到它。
5.你并不像你認為的那樣能看到世界的豐富細節(jié);事實上,你對進入眼睛的大部分事物都沒有意識。腦只會處理視野場景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視網膜接收的一切。
6.腦通常不需要知道大多數(shù)事情-它只需要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和獲取信息。它只計算需要知道的。
7.除非我們問自己,否則我們對許多事情都不會有意識。我們對場景中大多數(shù)顯然的事情都沒有意識-只有將注意力轉到上面,才會意識到我們忽略了什么。因此我們的直覺不是對外界的真實呈現(xiàn),我們只看得到我們需要知道的,不會更多。
8.你不是在看周圍的事物,你是在看你的大腦告訴你的東西。
9.并不是眼睛面對著世界就會有視覺。要通過訓練才能解讀視神經傳送的電化學信號。
10.對于腦來說,信號來自哪里并不重要-來自眼睛、耳朵或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在你推拉、走動和踢到東西時,只要信號與你自身的運動相一致,你的腦就能構造出直接的知覺-視覺。我們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腦在看。
11.處理進入腦的信號最開始沒有意義,慢慢就有了意義。腦的可塑性將影響深遠:未來我們可能將新的信號直接輸入腦,例如紅外或紫外視覺,甚至天氣或股市數(shù)據(jù)。腦一開始會難以吸收這些數(shù)據(jù),但最終將學會這種語言。我們將會有新的能力,升級成2.0版的腦。
12.腦是極為封閉的系統(tǒng),活動主要是從內部產生的。例如:呼吸、消化和行走是由腦干和脊髓中自主運行的活動產生器控制的。在睡夢中腦是與常規(guī)輸入隔離開的,因此內部活動是皮層刺激的唯一來源。醒著時,內部活動是想象和幻覺的基礎。內部信號不由外部感覺信號產生,僅僅是被外部信號調整。
13.腦環(huán)路優(yōu)勢:使得生物能超越刺激響應行為,提供了預測實際感覺輸入的能力。
14.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是一個很廣的概念。腦對特定條件下執(zhí)行某種行為會導致什么后果進行內部模擬。內部模型不僅對于運動(例如追逐或躲閃)很重要,也是意識知覺的基礎。
15.我們的預期會影響我們的所見。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意識只有在感覺輸入與預期不符時才會出現(xiàn)。當新情況違反了常規(guī)預期,意識就會啟動,對內部模型進行調整。
16.不僅僅只有視覺和聽覺是由腦建構的,時間知覺也是由腦建構的。時間感-用了多長時間和什么時候發(fā)生-是由大腦構建的。這種感覺很容易被操控,就像視覺一樣。因此首先要學會的是,不要相信你的感覺。
第三章 思維的鴻溝 Mind:The Gap
核心觀點總結:腦將技巧固化為回路的策略使人類具有靈活的智能,能塑造神經回路、以最高能效完成任務,以適應面臨的問題。
意識的作用:設定目標,分配資源,系統(tǒng)的其他部分則學習如何實現(xiàn)目標,通過學習和訓練達成自動化。越是自動化,意識提取就越少。
大腦擁有無法有意識提取的知識-內隱記憶。無意識關聯(lián)能讓大腦被巧妙操控,從而改變行為,如啟動效應、單純呈現(xiàn)效應和真理錯覺效應。
1.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大腦擁有無法有意識提取的知識。程序記憶是其中一種,例如變換車道,系鞋帶。
2.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是完全分開的:一種記憶受損不會影響到另一種。
3.“內隱自我”-無意識自戀,對與你相似的事物(可以是你的任何特征)感到舒服。例如人們更有可能與首字母相同的對象結婚,其實是對方讓你想到了自己。內隱自我不僅與選擇伴侶有關,還影響到選擇和購買產品,甚至影響你的居住地和職業(yè)。
4.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腦像泵一樣被啟動。E.g.填單詞時,你會傾向于選擇你最近看到過的單詞。啟動效應證明內隱記憶系統(tǒng)完全不同于外顯記憶系統(tǒng):即便外顯記憶失去了,內隱記憶還是能保存下來。
5.單純呈現(xiàn)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雖然在腦中只是一閃而過,效應卻可以很持久。品牌、政治選舉、名人炒作都用了這個原理。
6.真理錯覺效應(illusion-of-truth effect):如果你以前聽過某個說法,無論它是不是真的,你都更有可能認為它是真的。單純的呈現(xiàn)就能增強以后再次接觸時的可信度。真理錯覺效應提醒人們:如果反復聽到同樣的宗教信條或口號,就會有潛在的危險。
7.當腦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會重新連接自己的回路,直到能以最高能效完成任務。這種策略對于生存有兩個重要作用:速度和能效。
第四章 思維的疆域 The Kinds of Thoughts That Are Thinkable
核心觀點總結:本能是人類行為最根本的引擎,本能的程序是自然選擇和進化壓力塑造的結果,它是復雜的天生行為,無需學習:擁有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的人會擁有更多后代。
腦的功能是產生適應環(huán)境的行為。每個腦都唯一地決定它所感知的,以及它能感知的。
進化塑造了人類的身體,同時也塑造了思維、信念和心理。
4.1局境:薄片上的生活
(1)腦的連線用來產生適應我們生存的行為。我們的進化目標引導并塑造我們的思想。
(2)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局境。人所能有的體驗完全受限于人的生物特征。我們的大腦只感知了周圍物理世界的一點點。
(3)人與人之間腦功能存在細微差別,有時這會導致對世界的不同體驗方式。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體驗是現(xiàn)實。
(4)聯(lián)覺(synesthesia,意為伴生感覺):產生聯(lián)覺時,某些感覺刺激會觸發(fā)異常的感覺體驗:人們有可能會聽到顏色、嘗到形狀,或是系統(tǒng)地體驗到混合在一起的其他種種感覺。聯(lián)覺是不同感知的融合。聯(lián)覺知覺是不自覺的,它自動產生并一直存在。
聯(lián)覺是腦中感覺區(qū)之間出現(xiàn)了額外的互通的結果,這些互通是微小的基因變化引起的,通過家族遺傳。腦連接的微觀變化就能導致不同的現(xiàn)實感。聯(lián)覺的存在證明了:腦以及思維存在多種可能。
(5)我們的心理也是進化產生的。嬰兒出生時并不是一塊白板,他們遺傳了大量解決問題的裝備,已經掌握了許多問題的解決辦法。
(6)我們預先編好的程序深深影響社會交往-人與人互動的方式。上百萬年前,社會交往就對人類很重要,使得社會化程序深深嵌入到了神經回路中。
4.2進化的腦:將優(yōu)秀的程序寫進DNA
(7)本能是復雜的天生行為,不同于自動行為(打字、騎自行車),無需學習,得自遺傳。本能的程序是進化壓力塑造出來的,它讓我們的行為能順暢執(zhí)行,并且強有力地引導我們的認知。
人類行為之所以比動物行為具有更為靈活的智能,不是因為我們的本能少一些,而是因為我們的本能更多。本能就像工具箱中的工具,你的本能越多,你就越有適應性。這些本能一起組成了我們所謂的人類本性。
(8)專門化、優(yōu)化的本能回路帶來速度和能效上的好處,代價就是遠離了意識所能提取的范圍。“本能盲(instinct blindness)”:我們看不到本能是我們的行為最根本的引擎。這些程序我們無法提取,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太多重要。意識的干擾只會壞事。
4.3她美得攝人心魄,讓人無法自拔
(9)人們所認為的美,反映的主要是激素變化導致的繁殖力體征。作為女性,豐滿的嘴唇、臀部和細細的腰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我的雌激素水平高,生育力發(fā)達。作為男性,則是飽滿的顎部、胡須和寬闊的胸膛。這就是讓我們發(fā)現(xiàn)美的程序。形式反映功能。
(10)女人或男人的美是由神經預先注定的。男人比女人更受視覺驅使,但女人也服從同樣的內在力量;她們受到表明男性成熟度的魅力特征吸引。
(11)我們進行微妙辨別的能力極為精妙;我們的腦被設計用來完成對象選擇和追求的明確任務。所有這些都是在意識層面下進行-我們只是享受浮現(xiàn)出來的美妙感覺。
(12)對美的評價不僅由視覺系統(tǒng)構建,也同樣受化學分子的影響。
4.4出軌是基因導致的嗎?
(13)人際依附依靠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tǒng)。
(14)研究發(fā)現(xiàn)RS3 334基因拷貝數(shù)量與男性的配對結合行為相關。一些人的基因可能就傾向于有唯一的伴侶,另一些人則不是這樣。
(15)進化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當人們墜入愛河,在至多到3年的時間內會處于熱戀中。身體和腦的內部信號就好像愛情藥一樣。然后就會減退。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注定會在撫養(yǎng)完小孩后-平均大約為4年-對性伴侶失去興趣。
第五章 由競爭對手組成的團隊 The Brain Is a Team of Rivals
核心觀點總結:人腦由許多部分和相互競爭的子系統(tǒng)組成,具有“多重性”。作者用情緒性和理性系統(tǒng)來表述腦中競爭的精髓,這兩個系統(tǒng)控制即時的道德決定,也影響人的當前行為。
行為只是腦中不同系統(tǒng)競爭的最終結果,但腦各個部分能從與其他部分的互動中學習。不同系統(tǒng)交疊區(qū)域的好處是形成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讓系統(tǒng)更穩(wěn)健,同時不斷進化出更好的方案。意識在其中的作用是使各部分得以進行通訊、發(fā)放資源和分配控制權。
5.1多個自我
5.2思維的民主
(1)人有多重想法,腦的不同部分之間不斷進行對話。各部分對唯一的行為輸出渠道的控制權進行競爭。正因如此,人才會與自己爭論、咒罵自己、哄騙自己干某些事,這些是計算機做不來的。
(2)內心有多個想法,就會產生沖突。腦由相互沖突的部分組成。各個部分都認為自己知道怎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對于神經子群體來說,共同的目標就是生物體的生存和繁衍。
5.3兩黨制:理性和情緒性
(3)在試圖理解人類的奇怪行為時,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有時喜歡用“二元過程(dual process)”來解釋。根據(jù)這種觀念,腦包含兩個不同系統(tǒng):一個快,在意識層面下自動進行,另一個則是慢一點的認知和意識。前者可描述為自動的、內隱的、啟發(fā)式的、直覺的、整體的、反射的、沖動的;后者則是認知的、系統(tǒng)的、外顯的、分析的、按規(guī)則辦事的、反思式的。這兩個系統(tǒng)經常互相沖突。雖然俗稱為二元過程,但事實上可能有多個系統(tǒng)。
(4)作者用理性和情緒性來表述腦中競爭的精髓。理性系統(tǒng)注重分析外界事件,情緒性系統(tǒng)檢測內部狀態(tài)并關注事物的好壞。理性認知與外部事件有關,情緒性則與內部狀態(tài)有關。要給你可能的下一步行動進行排序,就必須要有情緒性系統(tǒng)。對行動的優(yōu)先順序進行選擇是由我們的內部狀態(tài)決定的。
5.4殺人和數(shù)學
(5)在進化歷程中,要和他人接觸,只有直接通過手、腳或手杖,這個接觸距離影響深遠,正是人的情緒性反應起作用的距離。
(6)由于神經系統(tǒng)都要競爭唯一的行為輸出通道的控制權,因此情感在決策時能起決定性作用。這個久遠的斗爭轉化成許多人的信條:如果感覺不好,就很可能是錯的。當然在許多時候并不成立,但用來指導決策還是有用的。
(7)情緒性系統(tǒng)具有久遠的進化史,許多物種都具備,而理性系統(tǒng)則是后來才出現(xiàn)。但理性系統(tǒng)后出現(xiàn)并不必然表明它就要高級一些。如果每個人都只有理性沒有情緒性,社會并不會因此變得更好。相反,腦內部對手之間的平衡才更有利。在情緒性和理性系統(tǒng)之間達成某種平衡是必要的,并且這種平衡可能已經通過人腦的自然選擇得到了優(yōu)化。
5.5為什么你會愿意與魔鬼交易
(8)人們會對未來“打折”:近在眼前的收益價值遠高于遙遠未來的收益。推遲滿足感很難。眼下的價值最高。
(9)一些與情感有關的腦區(qū)在選擇當前或近期回報決策時高度活躍。這些區(qū)域與沖動行為有關,包括藥物成癮。而當受試者傾向于長期回報時,與高級認知和思考有關的側區(qū)皮層更活躍。并且側區(qū)皮層越活躍,受試者推遲滿足感的意愿就越高。
(10)這種神經斗爭也經常隱藏在婚姻不忠的背后。當我們說某人有道德的時候,我們并不一定是說他不受誘惑,而是說他能抗拒誘惑,不讓斗爭的天平倒向即時滿足的一邊。屈從于沖動很容易,但要戰(zhàn)勝它們卻非常困難。
(11)行為只是神經斗爭的最終結果。但腦各個部分能從與其他部分的互動中學習。
5.6與未來的自己做交易
(12)思維能對短期和長期部分之間的互動形成元知識。不同時間點的思維能夠進行談判。
(13)腦進化出了很多辦法來讓人們可以主動約束未來自己的選擇。
尤利西斯合約(Ulysses contract):限制將來的你的自由的決定。例如,能清醒反省的時候,要戒除酒癮的第一步就是讓家里沒有酒。
尤利西斯合約一個有意思的變體是讓他人替你做決定:讓你現(xiàn)在的自我遵從未來的自我。這種情形經常出現(xiàn)在醫(yī)院里,有些病人不幸遇到事故,失去了某部分肢體或配偶,聲稱自己想死。她可能會要求醫(yī)生停止救她或給她注射大量嗎啡。這種病例通常會被呈送給道德倫理委員會,而委員會的決定通常是:不讓病人死去,因為未來病人的情感最終會從打擊中恢復,并重獲幸福。在這里道德倫理委員會扮演的就是理性、長期系統(tǒng)的代表,在當前的背景下讓理性微弱的聲音能戰(zhàn)勝情緒性。經驗法則是:當你不能依靠自己的理性系統(tǒng)時,借助別人的。
5.7不停的創(chuàng)新
(14)認為記憶唯一的觀點是一種錯覺。腦中充滿重復的子系統(tǒng),應對同樣的任務。比如記憶。在平常環(huán)境中,你對日常事件的記憶由海馬區(qū)存儲。但在受到驚嚇時,比如交通事故或搶劫,杏仁核也沿另一條獨立的記憶通道存儲記憶。杏仁核記憶有不同的特性:它們很難擦除,并能以“閃光燈”的形式再現(xiàn)。也就是說,不止一條存儲記憶的途徑。
(15)生物很少只依靠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不斷重復發(fā)明新方案。
5.8穩(wěn)健的多黨體系
(16)交疊區(qū)域的好處可以在新近發(fā)現(xiàn)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現(xiàn)象中看到。解剖發(fā)現(xiàn)許多老年癡呆患者的神經受損,但在生前沒有表現(xiàn)出癥狀。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人在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腦,直到老年仍然活躍于事業(yè),做填字游戲等,讓他們的神經元群保持很好的鍛煉。通過保持思維活力,他們建立了神經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儲備。這不是說進行認知鍛煉的人就不得老年癡呆,而是他們的腦能避免出現(xiàn)癥狀。雖然部分腦衰退了,但還有其他途徑能解決問題。
(17)許多人傾向于認為腦可以劃分成清晰的區(qū)域,給腦的每一部分貼上標簽。但生物幾乎不會采用這樣的方式,腦具有表征同一刺激的多種途徑。媒體報道讓人常誤以為可以對腦功能進行簡單標識,但實際情況要有意思得多:連續(xù)不斷的神經回路是用多重的、非獨立的發(fā)現(xiàn)策略來實現(xiàn)它們的功能。腦適合世界的復雜性,但不適合邊界清晰的制圖。
5.9維護統(tǒng)一:腦民主共和國的內戰(zhàn)
(18)我們具有無意識的異己子程序,我們提取不到它們,也不了解它們。幾乎所有行為都由這些異己子程序運作,成為僵尸系統(tǒng)(zombie systems)。一些異己子程序是本能的,還有一些是習得的。
(19)腦對行為進行解釋并圍繞它編造故事。如果你在閱讀時用牙咬著鉛筆,你會覺得閱讀材料要好笑一些。這是由于你的解讀受到了你臉上笑容的影響。如果你坐直而不是垂著背,你就會感到更快樂。腦認為,既然嘴和脊柱這樣做,那肯定是因為高興。
(20)思維尋求模式,傾向于“模式性(patternicity)”:試圖在無意義的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結構。進化偏好尋找模式,因為這使得有可能把原來不可思議的事物簡化成神經回路中快速高效的程序。
5.10為何要有意識?
(21)意識的存在是為了控制自動化的異己系統(tǒng),并為它們分配控制權。自動子程序組成的系統(tǒng)在到達一定復雜度后就需要高級機制使各部分得以進行通訊、發(fā)放資源和分配控制權。
(22)意識在最開始的學習階段會介入,在固化后就會被排除在外。當玩家第一次玩一個新游戲時,他們的腦會很活躍,消耗大量能量。隨著對游戲越來越熟練,參與的腦活動越來越少,能效越來越高。如果你測量某個人的腦,發(fā)現(xiàn)在執(zhí)行任務時只有很少的活動,這不意味著他們沒努力,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在過去曾努力過,已經將程序固化在回路里。
(23)從進化角度看,由大量僵尸系統(tǒng)組成的動物能效很高,但不具有認知靈活性。它會用運行成本很低的程序來執(zhí)行一些特定、簡單的任務,但在程序切換時不會很快,也無法在面對新任務時成為專家。在動物界,大部分動物都很擅長做某些事情(如采摘種子),但只有少數(shù)動物(如人類)具有動態(tài)開發(fā)新軟件的靈活性。
(24)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活性,成本就是漫長的育兒期。人類一般一次只能生育一個孩子,而且照顧小孩的時間之長在動物界是絕無僅有的。而只有少量簡單子程序的動物采取了不同策略,通常是“多下蛋然后聽天由命”。由于沒有寫新程序的能力,它們唯一可行的口號是:如果你不如你的對手聰明,就以量取勝。
5.11多重
(25)保守秘密對腦的健康不利。心理學家研究性侵受害者由于羞恥和罪惡感選擇保守秘密時會發(fā)生什么,發(fā)現(xiàn)“不向他人透露事件可能比事件本身的傷害更大。”一旦當事人說出或寫下內心深處的秘密,她們的健康狀況就能改善,尋求醫(yī)生幫助的次數(shù)減少,壓力激素水平也有明顯下降。
(26)不透露秘密的主要原因是排斥長期結果。透露秘密經常純粹是為了傾訴,而不是想聽建議。如果傾聽者覺得解決辦法很明顯,然后錯誤地提出建議,只會讓傾訴者感到沮喪,因為她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傾聽。傾聽秘密的舉動本身就是解決辦法,不需要再有什么建議。
5.12什么時候才會有聰明的機器人
(27)作者認為對手團隊理論將在人工智能領域走出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建造能思維的機器人,挑戰(zhàn)不僅是發(fā)明一個能聰明解決所有問題的程序,而是要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程序,這些程序解決的問題相互交疊,然后讓它們互相競爭。交疊能讓系統(tǒng)更穩(wěn)健,也能聰明地解決意料之外的情況。
(28)培養(yǎng)團隊最好的辦法可能還是進化,隨機產生小程序,并讓它們在繁殖時產生小的突變。這個策略讓我們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從零開始想要想出唯一的完美方案。
第六章 為什么究責不可取 Why Blameworthiness Is the Wrong Question
核心觀點總結:這一章作者探討了腦的不可提取性在社會層面上的影響,以及神經科學對司法系統(tǒng)可能的改變和懲罰罪犯(究責)的方式。
人受制于自己的生物特性,腦化學平衡的輕微變化就能引起大的行為改變。基因和環(huán)境以難以想象的復雜模式互動。這使得人類行為永遠也無法預測。
作者提議讓懲罰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用實驗手段來度量神經可塑性,根據(jù)神經可塑性來決定懲罰。刑期的長短不是基于報復的渴望,而是用再犯的風險來衡量。
6.1校園槍手引發(fā)的思考
(1)杏仁核有調節(jié)情緒的作用,與恐懼感和攻擊性有重要關系。19世紀晚期,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杏仁核受損會導致情感和社會障礙。20世紀30年代,生物學家證明猴子杏仁核受損會導致一系列癥狀,包括缺乏恐懼感、感情遲鈍或反應過度。杏仁核受損的雌猴會有不當?shù)哪感孕袨椋洺:鲆暬蚺按缀铩τ谡H耍斂吹酵{性面孔、處于可怕的境況或是感覺到社交恐懼時,杏仁核就會變得活躍。
6.2改變腦,改變人:突然產生的戀童癖、商店扒手和賭徒
(2)我們受制于我們的生物特性。一旦生物特性發(fā)生變化,你的決定、愛好以及欲望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我是異性戀/同性戀”,“我喜歡小孩/成人”,“我有攻擊性/沒有攻擊性”等),取決于你的神經機制的復雜細節(jié)。
(3)腦化學平衡的輕微變化就能引起大的行為改變。患者的行為不能獨立于他的生物特性。
6.3你的未來取決于你的過去
(4)人的起點有很大不同,沒有直接的可比性。人的成長取決于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不同會導致腦之間很大的差別。許多“病原”(既有化學的也有行為的)都會影響成長:包括懷孕期母親濫用藥物、母親的壓力和輕出生體重。在成長期,被忽視、身體虐待和頭部受傷都會引起心理發(fā)展問題。長大后,藥物濫用和毒物接觸都能損害腦、改變智能、攻擊性和決策。不能想當然認為每個人都是以同樣的動機和行為來到這個世界上。
(5)當談到遺傳和環(huán)境時,重要的一點是你沒有選擇。我們都是根據(jù)基因藍圖建造,自己無法選擇我們成形的關鍵時期的環(huán)境。基因和環(huán)境復雜得相互作用導致我們的社會中每位公民有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個性和不同的決策能力。這不是公民的自由意志選擇,我們拿到的就是這手牌。
6.4自由意志懸而未決
(6)法律系統(tǒng)持這樣的觀點:人類是理性實踐者。我們在決定如何行動之前會有意識地深思熟慮。我們做出自己的決定。因此,在法律系統(tǒng)中,檢方不僅要證明嫌犯做了,還要證明他有意圖。只要身體完全受到心智控制,就認為行為人對他的行為負有完全責任。對這種直觀的看法在生物學和法律上存在沖突。我們受龐大而復雜的生物網絡驅使。我們不是生來白板一塊,自由來到世界上,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事實上,并不清楚在多大程度上是你的意識還是你的遺傳和神經在作決定。
(7)受遺傳、成長經歷、環(huán)境毒素、激素、神經遞質和神經回路的操控,人的大部分決定都不是直接掌控的。復雜行為在不具有自由意志的情況下也會發(fā)生。雖然我們有對自由意志的期待和直覺,但目前并沒有讓人信服的證據(jù)能證明它的存在。
6.5由究責轉向生物學
(8)對腦的回路了解越多,就越遠離沉溺、缺乏上進心和沒有原則的指責,越接近生物學細節(jié)。從指責到科學的轉移反映了人的現(xiàn)代認識,即人的感知和行為是受無法提取的子程序控制,它們易受干擾。
6.6過錯的界定:為什么究責是錯誤的
(9)成癮是生物學問題,毒品改變了腦的連接。
(10)論證的根據(jù)是罪犯應當被認為做不到以其他方式行事。犯罪行為本身就應當被作為腦異常的證據(jù),無論目前能否檢查出問題。這意味著不應傳喚醫(yī)學專家當證人:他們的證詞只表明我們目前是否能認識到和檢查出問題,而不是問題是否存在。因此度量罪責似乎就是錯誤的問題。
(11)正確的問題是: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被起訴的罪犯?在被告席上的那個腦的經歷有可能非常復雜:我們關心的只是這個人以后可能會有怎樣的行為。
6.7我們應當怎么做?具有前瞻性、與腦相協(xié)調的司法系統(tǒng)
(12)現(xiàn)在的懲罰方式是基于人的意志和責任,雖然社會有難以根除的懲罰沖動,但有前瞻性的司法系統(tǒng)應當更關注如何最好地服務社會。違反社會契約的人應當受到約束,但未來比過去更重要。刑期的長短不是基于報復的渴望,而是用再犯的風險來衡量。通過更深入地理解行為的生物學,能對慣犯有更深刻的認識:哪些人出去會再犯。這將為基于證據(jù)的理性判決提供依據(jù):一些人應當被關注久一點,因為再犯可能性高;而情有可原的那些人再犯的可能性則不大。風險統(tǒng)計測試現(xiàn)在已被全美法庭用來決定刑期長短。
(13)永遠也不可能精準預測某個人被釋放之后的行為,因為真實生活是復雜的。但數(shù)字的預測能力還是高于人們通常的預期。一些罪犯比其他人更危險,危險的人行為上有一些共同模式。基于統(tǒng)計的判決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它依據(jù)的是證據(jù)而不是直覺,并且替代了司法系統(tǒng)通常采用的僵化原則。如果我們采用腦成像等腦科學測量方法,預測能力會繼續(xù)提升。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誰會再犯,因為這其中還依賴于環(huán)境和機會等多種因素。但適當?shù)牟聹y是可能的,并且神經科學會不斷改善這些猜測。
6.8前額葉健身
(14)沖動控制能力差是監(jiān)獄里大多數(shù)罪犯的標志性特征。他們一般都知道正確與錯誤行為的區(qū)別,也了解懲罰的嚴重性,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
(15)青少年與成年人的腦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額葉的發(fā)育。人類的前額葉皮層直到二十幾歲才會發(fā)育成熟,從而限制沖動行為。額葉有時也稱為社會化器官,因為變得社會化就是壓制低級沖動回路的發(fā)育。
(16)在人的決定中到處是難以控制的沖動。不是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但在面對誘惑時,代表長期利益的額葉回路通常無法贏得選舉。改造策略是:讓額葉鍛煉對抗短期回路,提高人的長期決策能力,給關注長期后果的神經元群賦予更多的控制權。
6.9人人平等的神話
(17)人不是生來平等。這種多樣性其實是進化的推動力。在每一代,大自然都會盡可能多地在所有維度上產生出各種變體,最適應環(huán)境的就能繁衍后代。
(18)但這種多樣性給司法系統(tǒng)帶來麻煩,因為司法系統(tǒng)部分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人人平等的神話意味著所有人都有同等的做決定、控制沖動和知道后果的能力。但仔細審視就會覺得這個神話與事實不符。人不是帶著同樣的能力來到世界上。每個人的遺傳和各自的經歷會將腦塑造得很不一樣。
6.10基于可改變性的判罰
(19)作者提議讓懲罰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用更妥當?shù)姆椒ㄌ娲R?guī)的關于究責的直觀認識。用實驗手段來度量神經可塑性,根據(jù)神經可塑性來決定懲罰。
(20)腦科學將改進司法系統(tǒng),重點將從懲罰轉向認識問題(既包括神經的也包括社會的)和有效解決問題。隨著對腦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將能建立社會激勵,鼓勵好的行為,阻止壞的行為。有效的法律需要有效的行為模型:不僅要知道希望人們如何行事,也要知道人們實際是如何行事。通過挖掘神經科學、經濟和決策之間的關系,能構建更好地社會制度。這將消減我們對報復的強調,代之以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預防性的制度。
第七章 告別王權 Life After the Monarchy
核心觀點總結:腦具有私密性、主觀性的體驗,人類的生物學理論不能還原為化學和物理學(還原論),對心智的理解不僅僅是構成腦的神經元部件,而有賴于對整個神經系統(tǒng)的上層活動模式的解讀,探索物質實體與主觀體驗之間的關系。
1.我們的認知依賴于我們的生物特性,受神經遞質、激素、微生物(細菌、病毒)以及基因變異的影響。即使是很小的腦損傷,也會導致一些能力和行為的巨大變化。
2.就目前來說,神經科學界的主流都信奉唯物主義和還原論,熱衷于將人解釋為細胞、血管、激素、蛋白質和流體組成的集合體,遵循化學和物理學的基本定律。這種分析為最小要素的方法在物理學、化學和電子設備的逆向工程中獲得了成功,但不能保證對神經科學有效。腦具有私密性、主觀性的體驗。
3.人類的生物學理論不能還原為化學和物理學,而應該用其自身的詞匯來理解:進化、競爭、獎懲、欲望、責任、貪婪、友誼等。
4.神經元組件不足以給出對人類體驗的完整理解,在決定你是誰的游戲中,腦不是唯一的參與者。腦通過不斷的雙向通訊與內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關聯(lián)到一起(廣義神經系統(tǒng)greater nervous system)。廣義神經系統(tǒng)又與影響其發(fā)育的化學環(huán)境密不可分,包括營養(yǎng)、空氣污染等。而人又是復雜社會網絡的一部分,和社會的每次互動都會改變生物特性,這反過來又改變行為。
5.對心智的理解不僅僅是構成腦的神經元部件,而有賴于對整個神經系統(tǒng)的上層活動模式的解讀。這些模式既受內部機制引導,也受與外部世界互動影響。目前世界上許多實驗室都在致力于弄清如何理解物質實體與主觀體驗之間的關系,但目前還遠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