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第三節
? ? 生存和繁衍的適應性行為
個體需要擺在第一位
? ? ? 社會是如此獨特的東西。有作為個體的男人和女人, 也有家庭。
? ? ? ? ? ——瑪格麗特·撒切爾(英國前首相)
人類行為是否一切從自我利益最大化出發?
? ? 是的。所有個體都具有同一特征 :利己主義。我們積極地保護自己和家庭,為什么?
? ? 既然自然選擇是關于生存和繁衍,個體要么生存,要么 就滅亡 ;要么繁衍,要么就喪失延續后代的機會。個人青睞于那些能夠提高他們生存或繁衍機會的行為,這是情有可原的。由于人類原始環境中包括配偶在內的資源十分有限,以及隨之而生的激烈競爭所以自然而然產生了利己主義。
? ? 如果我們祖先都是利他主義者——即個人以犧牲自己來達成別人的利益?利他主義者將處于不利地位。他們很容易成為被利用對象,受到攻擊或傷害。既然自然選擇青睞于那些能夠使生存或繁衍成功率最大化的個體,利他主義并不是自然選擇的進化產物。
? ? 只有那些自私或對雙方皆有利的行為才是個體自我本位 的體現,也受自然選擇的青睞。雖然一些行為在某些情況下 看來具有利他性,但常常可以用自我利益來解釋。社會認同、威望、對社會否定的恐懼、羞恥心、壓力疏解、避免內疚、 追求更美滿的來世生活或者社會期望等皆是利他行為后面的 原因。
? ? 既然如此,那人類社會和道德品質是如何發展的?正如 查爾斯·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 ) 第四章所說的 :“為什么有時候一種本能欲望能夠壓制住另 一個?如果一個人壓抑不了自我保護的欲望,沒有冒險相救 同伴,為何他會感到深深的自責?人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偷 東西吃,為何事后會感到后悔?”在該書的第五章,達爾文 說有一種能“促進社會美德的強大的力量 :來自于其他人的 贊美或批評”。
? ? 對他人認可的熱愛和對壞名聲的恐懼,就如同對待別人 的贊美或譴責一樣,最初完全出于人類本能。而這種本能無 疑也被人類習得,正如其他的社會本能一樣,通過自然選 擇......由此可見,在遙遠的時代,原始人受他人的表揚或譴 責的影響。顯然,同一部落的成員對有利于公眾利益的行為 表示認可,對于有損公眾利益的行為將被唾棄。對他人行 善——正如別人如何對你一樣——是道德的基石。所以,在 蠻荒時代,熱愛榮譽、害怕他人指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 果一個人能勇于犧牲自己來幫助他人,且這種行動并非受那 些根深蒂固的原始情感的推動,而是出于一種榮譽感,將會 刺激其他人以此為榜樣,追逐這種榮譽感。受這種高尚的情 感和其他人崇敬之情的推動,將會加強這種行為。他對該部 落的貢獻較之他能以身作則、讓子孫后代繼承這種高尚品格相比要更大。
? ? ? 較高的道德標準同樣能夠惠及一個部落。達爾文繼續 寫道 :別忘了,擁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對于個體或者其后代來說, 雖然在同一部落中較其他人沒有或僅有很少的優勢,但這種 道德標準的提高和樂于奉獻的個體的涌現將無疑讓一個部落 在同其他部落的競爭中擁有更巨大的優勢。
合作常常是為了更好地自我服務
? ? ? 如果人天生不是利他主義者,那還相互合作嗎? 互相幫助具有極大的生存價值。但人們在什么樣的情況下 相 互 合 作?
? ? “ 囚 徒 困 境(Prisoners’Dilemma)” 這 個 游 戲可能將會帶給我們啟發 :假設你和同伴因為盜竊而雙雙被 帶到警察局,你們將一個接一個地接受審問。目前還沒有足 夠的證據來為你們定罪,除非你們中有一個人招供。審訊官 給你出了這樣一道難題,讓你選擇跟警察合作或是不合作。
? ? “如果你們兩人都否認罪行,根據已有的證據,你們將 坐牢 1 年?!?/p>
? ? “如果你們都坦白招供,兩人將被判刑 3 年?!?/p>
? ? “如果你坦白,但你的同伴否認,你將會被無罪釋放, 他將會被判 10 年。”
? ? “如果你否認,而你的同伴坦白,你將會被判 10 年?!?/p>
? ? 這時候你怎么辦?你的命運將掌握在你的同伴手里。從 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們兩人最好都否定罪行(1 年服刑期); 但從你自己的角度來看,最好的方法似乎是坦白(得到自由), 但問題是你并不清楚你的同伴將如何抉擇。如果他背叛了你, 最好你也背叛他,這樣將有 3 年的服刑期,而好于第四個結 果(你否認,而同伴坦白,你將被判刑 10 年)。即使你的同 伴否認,你自己坦白的做法也是值得的,因為你從此將獲得 自由。
? ? 如果你們都遵循這種“邏輯”,坦白自己的罪行,你們 將雙雙被判刑 3 年。從自己最高利益出發的最終結果將肯定 不及雙方合作、否認罪行的結果。但這時面對一個兩難問題, 你并不知道你是否可以信任你的同伴。只有信任彼此的情況 下,合作才會發揮作用。
? ? 測試還顯示,如果讓人們不斷地玩這個游戲,他們漸漸 領悟到,雙方合作才更有利。周而復始的過程就測試著信任 度。信任很關鍵,但同時異常脆弱,它可能在瞬間瓦解。正 如 19 世紀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所說 :“如果你某次喪 失了其他人對你的信任,你將永遠不能重拾他們的尊重?!?/p>
? ? 還有一種創造合作機會的方法,就是讓同伴們在這場游戲中相互交流。交談會促進合作。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他們可能為了不辜負他人的好意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畢竟這是有關信任的問題,可以激勵個體進行合作。
? ? 在《人類的由來》的第三章,查爾斯·達爾文寫道 :在行動之際,人無疑會跟隨內心更為強烈的本能沖動 ;盡管偶爾也會做出高尚的行為,但更為常見的是犧牲他人利 益來滿足一己之欲。但在這一瞬而過的滿足之后,與更為永 久的社交本能相比,懲罰或報應遲早會來。人們就會對自己 產生不滿的情緒,從而在未來或多或少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良心。良心能夠回顧過去并評判過去的行為,誘發了 對自我的不滿足感,如果程度輕微,即為內疚 ;如果嚴重, 就是自責。
? ?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交流有時候具有欺騙性。有些人會虛張聲勢、言過其實。此外,交流也是不完美的——經常會有失誤,或者本意被曲解。
? ? 一個有效的長期策略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現 代版。我們初次相識時以合作為原則,接下來就以“對手” 的行為為范本。如果對手合作,我們同樣采取合作策略。否則, 就予以反擊。然后原諒彼此,再進入下一個合作回合。這也 是對過去合作的獎勵和對背叛的懲罰。該過程是假設游戲是不斷重復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永遠不知道是否存在下一回合,是否會遭遇我們的對手。只要雙方不知道何時游戲結束,一般是相互為善的。當然,“囚徒困境” 游戲,只是兩個人的對手戲,現實中常常包括許多人之間的互動。
? ? 科學家表示,我們對待一類人會好過其他人——跟我們有血緣關系的親戚。這就是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我們對自己的親戚做出利他行為,是因為他們跟我們有相同的基因。研究顯示,在所有的社會物種中,親戚之間更樂于相互幫助。個體之間血緣關系越濃,則彼此之間更為和睦。如果你為孩子做出犧牲,雖然會傷害自己,但因孩子身上有你的基因,最終的結果仍然是積極的??茖W家提出了一種測試親緣選擇的方法,假設你的親戚和一個好朋友同時溺水,危在旦夕,這時候你只能救出其中一人,你將會如何選擇?如果其中一個是你沒見過幾面的遠房表親,而另外一個是你朝夕相處的朋友。你選擇救誰?
? ? 人類祖先還有其他什么行為?
人類先天的恐懼傾向
? ? 我們的恐懼常常大于危險本身。——西尼加(父親) (Lucius Annaeus Seneca,古羅馬哲學家, 公元前 4 年 - 公元 65 年)
? ? 乘客們登上了開往芝加哥的 651 航班。在起飛兩個小時 后,飛機乘務員從洗手間里聽到了可疑的響聲。于是乘客們 開始相互交談起來,瞬間,恐慌的情緒蔓延開來。
? ? 我們恐懼變幻莫測和危險的事件。我們擔心失去健康、 家庭、朋友、安全、金錢、社會地位、權力和工作。此外, 我們還害怕暴力、犯罪、懲罰、拒絕、未知、突發性的不可預測或難以控制的事情。研究顯示,目睹一場讓人痛苦的事 件會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恐懼感,這種恐懼的程度不亞于當 事人。
? ?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人類進化出這種情感能有助于我們預測危險和避免痛苦。正如科學作家拉什·多茲爾 (Rush Dozier)在《恐懼本身》這本書中所說的一樣 :“恐懼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因為生命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如果我們死了,那任何事都與我們無關了?!?
? ? 人類逐漸培養出一種強烈的恐懼感。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中充滿危險,所以人們恐懼生命受到威脅、找不到配偶、 食人野獸的侵襲等。自我生存是一個強力的激勵機制,而犯錯的代價將尤為嚴重。假設兩個人都聽到叢林后面有奇怪的聲響,其中一個人鉆到叢林中查看,卻被毒蛇咬了一口,死 了。另外一個人目睹到這一切,撒腿就跑,逃過一劫。如果你時常假想叢林后面有危險并及時逃跑,關鍵時刻可以保存自己的性命。如果預測錯誤,叢林后面并不存在蛇,付出的代價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相反,如果真有蛇,你沒有及時逃 跑,可能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同假警報導致的一場虛驚相 比,忽略危險的代價往往更大。人類祖先通過反復實踐領悟 到 :從長期來看,如果保持憂患意識,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他們從危險中存活下來,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如何作出反應。
? ? 如果痛苦和快樂能指引我們為生存和繁衍所從事的行 為,恐懼則是為避免痛苦而產生的生物學上的警告??謶痔嵝盐覀儩撛诘膿p傷,并阻止自我傷害的行為。它幫我們躲避危險和避免未來進一步的傷害??謶忠龑覀兏淖冞^去不成功的做法,恐懼造成擔憂和焦慮,這是生命遭到威脅時的正 常 反應。它激活了腎上腺和皮質醇等激素,使我們專注于危險,因為人們需要集中精力來排憂解難。
? ? 我們的恐懼感依賴于個人對危險的理解和自身的控制感。越是感覺無助和脆弱,恐懼感則會變得越強烈。假設在某一個夜晚,你一個人在紐約城一條偏僻的小街上溜達。突然,后面傳來了腳步聲,發生了什么事情?突然間,你意識到最壞的可能——搶劫、人身攻擊等。你的自主神經系統開始活動,是戰是逃?一系列的反應都在大腦中快 速進行,并激活你的生化反應 :心跳、血壓、脈動和血糖迅速升高。這都是人在面對無形或有形壓力時的正常反應。在這么偏僻的小街上,之所以產生恐懼之情,是因為進化使大腦對痛苦的敏銳度要高于其他任何情感。你僅僅是應用了祖 先們的“記憶”——人類關于戰斗還是逃跑的最原始的恐懼系統。
? ? 我們所恐懼的對象和對恐懼的反應程度是由我們的基因、生活經驗以及特定情況決定的??赡芤婚_始你會作出本能反應,但如果情況是你之前經歷過的(因為大腦不斷把生活經歷重組),你最后可能將冷靜下來。你轉過頭,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遛狗。或者你撒腿就跑,為了避免過去痛苦的經歷再次重演。我們經歷的某個刺激越多,包括那些恐怖的經歷,我們的恐懼門檻就越高。比方說,如果你已經在這條偏僻的小道上走過 N 次,但每次都發現是這位老太太遛狗發出的聲響,你就不會顯得高度緊張。除非真有什么恐怖的事情發生。
? ? 我們的情感常常能夠傳達“情意資訊”,能幫助我們作出更好決策。比方說,愧疚能讓我們對過去的錯誤懺悔和改正,它還能夠促進合作。而 反感 情緒似乎是對危險的反應, 能保護我們免于疾病或其他困擾。羞恥心能讓人拒絕某些誘惑,或減少種群沖突(Group Conflict)的風險。由于腦部 受損而無法體驗情感反應的人,似乎不能從自身的錯誤中總結和學習,也不能完整地作出決策。
追根究底的天性
? ? “我吃了那個蔬菜,感覺不舒服。我覺得那個蔬菜可能不太適合我?!?/p>
? ? ? 在《人類的由來》第二章,查爾斯·達爾文寫道 :“一 旦人類的重要能力,如想象力、批判力、好奇心以及推理等發展出來,人們就開始渴望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 ? ? 我們不喜歡不確定或未知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總結、 歸類、組織和建構整個世界。把思想和物體進行歸類,有助于我們認知、區別和理解,它讓生活簡單化了。理解和控制我們的環境有助于更好地應對未來。我們要知道事情發生的過程和原因,才能在未來更好地預見它。這也是我們總是喜歡尋找模型和各類事物、行動以及情境等因果關系的原因。根據這些模型的相似點,人們更容易分類、理解以及作出推測。尋找和識別環境中的事物以及事情之間的聯系,能幫助 我們了解到什么有效,什么無效。模型能給人以慰藉,人類尋找模型的需要本身顯得更為重要。
? ? ? 要了解有效或無效、有益或有弊的方法,意味著我們必須進行探索。成功地探索環境將為我們的生存和繁衍添上關鍵的一筆。
? ? ? 對地點、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很重要。但有時候,大腦似乎對新信息和新奇的經歷更感興趣。近期的研究表明,大腦對新鮮事物保持積極回應。未知的事物非常有價值,所以激勵我們探索周遭的環境,并為未來而學習。
? ? 我們必須充滿彈性地應對這個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世界。我們常常會用隨意的方式來探索世界。比如說,有許多動物在覓食的時候,常常毫無目的地尋找,只有在發現具有價值的刺激物時,才會改變這種無頭無腦的方式。然后,它們會專一地進攻。
? ? ? 生活中保持靈活性并了解眾多可供選擇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價值。這意味著找到新方式應對世界,將較那些訓練過度的老模式更為優越。比如說,有關蜜蜂的研究表明,它們是根據一個類似于地圖的空間記憶方式來“導航”的,如果它們在一個蜜源地點過度訓練,很容易找到從該地點返回蜂房的路,但對其他地點的返程路線卻不精通。同樣是這群蜜蜂,如果接受飛往各種蜜源地點的訓練,它們就能更熟練地從不同的地點找到返回蜂房的路。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我們之 所以能夠學習得更好,是因為我們能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綜合起來。
迅速地作出分類
? ? 有個關于一個人去教授家拜訪的故事。當時外面正好有條狗在草坪上玩耍,教授開門迎客時,這條狗就鉆進了屋里。后來,教授就問這個人 :“你是不是經常跟狗一塊出來?” 這個人答道 :“這不是我的狗。我還以為是你的呢。”
? ? 大腦在感知事物時常常處于興奮狀態,之后才開始思 考——即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段。由于人類天生具有恐懼傾向, 迅速作出歸類也是天性使然。有限的事件和知識是一大危險, 在一些罕見的情形下,作出匆忙的概括和定性分析對于生存異常關鍵,而等待和慢慢斟酌就意味著死亡。我們自己不也是常常很快下結論、隨性子行事,或者根據情感來進行粗略的觀察和下決斷嗎?
? ? 我們對變化的東西尤為小心翼翼,因為其中暗含著危險。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求助于代理行或者中介的原因——它們可以承擔責任——當我們察覺到變化時,防患于未然總比事后后悔好。
男女擇偶偏好的不同
? ? “大腦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邁克爾·葛詹尼加(Mic- hael Gazzanig)在《大腦比你先知道》(The Mind’s Past) 一書中說道 :“一個聰明的回答是 :性。具體說來,大腦的存在是為了作出那些更能夠提高繁衍成功率的決定。”繁衍是一切生命體的核心活動。一旦個體錯過了繁衍的年齡,個體就不再具備進化的效用。
? ? 人類千方百計進行繁衍的努力具有特殊意義。本質上說, 有時候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來一樣簡單。
? ? 一只螞蟻正在往草尖上爬,跌下來了,它仍不斷地努力嘗試......直到有一頭羊經過這里吃掉了草(和螞蟻)。為什么這只螞蟻堅持不懈地爬上草莖?它有什么好處?
? ? 這只螞蟻其實撈不著任何好處。它的行為是由寄生于其 體內的扁行蟲控制的,這只蟲需要在羊的體內進行繁殖。通過指揮它的中間宿主——螞蟻爬上草莖,寄生蟲就增強了螞蟻被食草動物吞掉的機會,同時就增強了寄生蟲成功繁殖的幾率。受惠者是寄生蟲,而非螞蟻。還有一種寄生蟲,是弓形蟲,它們只能在貓的體內繁殖。它們讓老鼠喪失對貓天生的恐懼感,而淪為貓的午餐。另外一種寄生蟲還能使得魚游入淺水區,成為鳥兒的大餐,而鳥則是這種寄生蟲的最后 寄主。
? ? 大部分動物(包括人類)將通過一些行為來吸引異性。 因為自然選擇最終是有關繁衍的問題,而我們的環境中配偶資源不足、數量有限,所以一些個體在吸引異性上將勢必強于其他人。這些能夠吸引優秀配偶的個體具有優勢,它們是經歷“選擇”和淘汰的產物。什么樣的特征使得它們具備這種優勢?它們在吸引異性和嚇退競爭者時,具備哪些解剖學特征和行為特點?
? ? 達爾文發現,許多解剖學上的特征和行為特征并不具備生存價值,但在吸引配偶方面有重要作用。力量和美麗就是這樣的信號。他把這個原理稱為性選擇(也稱雌雄淘汰——譯者注)比如說,色彩將能增強蝴蝶對其他同類的吸引力,雌孔雀偏愛那些色彩斑斕、 尾巴大的雄孔雀。
? ? 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在其 書《雙親投資和性選擇》(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中解釋說,性選擇背后的動力是雙親投資,或“是父母在某個后代身上所傾注的任何投資,即提高了他的存活 率(從而提高其繁衍成功率),但同時也以犧牲父母在其他后代身上的投資能力為代價”。
? ? 男人需要吸引女人,也需要把其他男人從“他”的女人身邊趕走。女性必須對每個孩子投資,因為有 9個月的妊娠期和許多年的含辛茹苦的培養。她投注了時間和心血,也增加了她過早去世的幾率。在其一生中,她所能生養的小孩數量有限,但男人在繁衍方面付出的成本卻相對較少。他可以和許多女人交配,從而大量繁衍后代。他不必時刻撫養孩子。許多女人可以在毫無外界幫助的情況下把孩子撫養長大。
? ? ? 既然進化的最終目標是繁衍,男人就希望同更多的女人發生性關系,這使得男人為爭奪女人而發生競爭。如何才能淘汰對手?男人如何才能增強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如何領先或者淘汰對手?
? ? ? 女人繁衍的成功并不取決于她同多少男人發生性關系, 而取決于她為自己和孩子得到資源的能力(如食物、居所和 保護),所以女人比男人更功利。她并不會選擇身邊的第一個男人,而女人會為得到資源而相互競爭,那些看來有錢有地位的男人就具有優勢。所以對配偶的選擇(表現為無意識的偏好和選擇)是基于女性地位更危險的這一事實。
? ? 1989 年,心理學教授大衛·布斯經過調查來自于 37 個不同文化區域的數千名男女,把男女在約會或者結婚時偏愛的各個品質的重要性做了一個排序。女性把未來伴侶的財富前景狀況放在首位,此外女人還偏愛那些有進取心和勤奮認真的男性。男人偏向于選擇更年輕的女性,他們把外表的吸引力看得比女性更重要。該調查還顯示,男性在配偶同別的男人發生性關系時表現得最為嫉妒。而男性在情感上特別依賴于其他女性時,女性將表現得最為嫉妒。
? ? 研究還顯示了兩性之間的其他差異。女性不太愿意嘗試冒險,她們更易受到失敗幾率的影響。此外,她們的競爭心理和地位意識相對較弱。其他研究還顯示,男女在行為和認知能力上具有差異。這些差異也反映了荷爾蒙在大腦發育中的影響不同。正如其他方面一樣,這也是取決于環境的差異。
社會性動物
? ? 若我們只是小鎮里的匆匆過客,我們不會關心名聲。但若必須待上一段時間,結果則相反。那這段時間到底是指多長時間?與我們這虛榮而又渺小的存在相依相存。
? ? ——布萊斯·帕斯卡爾 (Blaise Pascal,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1623-1662 年)
? ? 好名聲、地位、資源或被社會認可一般都有助于人類祖先生存、求偶和繁衍嗎?
? ? ? 在一個小的狩獵采集社會中,對于群體有益的事情也勢必對個體有益。在一個資源有限、個體處于弱勢和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合作的作用不可小覷。與群體或社會隔絕就意味著自我滅亡,人多力量大。群體保護著個體免受食人動物的侵襲,大家一起狩獵、交換有關食物位置的信息,相互合作防范敵人掠奪食物,群體同樣是提供配偶資源的地點和為撫養嬰兒提供幫助的地方。個人跟群體融合在一起增強了生存的機會。
? ? 如果我們幫助一個小團體中的成員,他可能在我們需要 幫助的時候同樣伸出援助之手。否則,我們下一次絕不會再 幫他。這種行為稱為互惠——即“相互幫助”的觀點。擁有值得信賴的名聲異常重要,因為洞悉未來行為的惟一向導是過去的所作所為。如果我們愚弄某人,他轉告給他的朋友們, 就影響了未來我們跟其他人合作的可能。這不也是我們為何總是信任朋友,但對于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持警戒心理的緣故嗎?
? ? 我們還特別在意公平。不公平的事情總會讓我們煩惱,有時候甚至會讓人做出不惜傷害自己來懲罰別人的舉動。這可能因為我們不想制造一種軟弱或容易吃虧的形象。既然我們是從不斷互動的小團體中進化過來的,樹立一種強大而非軟弱的形象就具有意義。我們希望其他人下次能夠以更好的態度對待我們。
? ? 如果某次我們幫助某人,但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他就不 見蹤影,我們該怎么辦?或者如果有人不以德報德?真正的互惠只能在以下情況發揮作用 :(1)我們居住在小團體中, 認識每個成員,所以可以了解每次給予和回報的“服務”記 錄,同時未來有機會互動 ;(2)行為的成本要大體與未來回報差不多。萍水相逢的人彼此之間行為更為謹慎,正如生物學教授李·阿蘭杜加金(Lee Alan Dugatkin)所說 :
? ? ? 在一個小小的聚會時......有一位客人說,他一般不在那些大型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修理廠或靠近“軌道”交通的地方找修理工。他說,這些修理工清楚你們以后再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常常趁機敲詐客人。還不如去周邊的汽車修理廠,那里把口碑視為廣告,他們很清楚,你將是他們的長期顧客。
“在別人看得到的地方做好事?!?/b>
? ? 名聲事關重大。當別人注視我們時,或者我們的真實身份被公布于眾時,我們是否做出不同的舉動?在別人關注我們時,我們總是表現地更完美。根據一項實驗研究顯示,即使在一張有機器人形象的圖片前,人們總是傾向于做出更多的慈善義舉。根據一個實際場景顯示,同一張上面有花兒的海報相比,在一張有一雙“眼睛”圖像的海的“監督” 下,人們在心理學系咖啡室盒子里投放的錢要相應多 3 倍。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做好事得到社會認同(從眾),我們將會捐贈更多。美國 20 世紀作家亨利·路易斯·門肯(Henry Louis Mencken)表示 :“良心就是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們周圍可能有人在注視著我們?!?/p>
? ? 人類害怕失敗、失去社會地位或名譽,這種恐懼心理作用很大,因為它影響到狩獵采集社會中個體的地位。個人對食物和性的得到就取決于此,生存和繁衍將受其威脅。社會懲罰非常危險,它可能會導致個體被“放逐”。根據人類生態學教授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說法,在今天同樣如此 :
? ? 害怕失去社會的認同感是保持社會完整的主要動力 :比如說害怕上帝和警察以及鄰居的負面評價。宗教機構希望對上帝的恐懼能夠成為人類的主導。而政府部門希望對警察和法庭的恐懼能夠成為主導。但約翰·洛克(John Locke)表示,鄰居對你的評價將超越其他一切。
? ? 提供資源的能力是另外一種能夠增加存活和得到配偶的行為,這種能力越強,則意味著我們在一個團體中的地位越高。
? ? 之前我們曾說過,男人會為得到女人而競爭,而女人會為得到資源而相互競爭。女人青睞于那些能夠照顧孩子的男人,食物、住所和地位等資源吸引著她們。權力、支配、自 尊、地位和被尊重皆是對財富的宣揚。查爾斯·達爾文說 :“對于天性的東西,人類頂禮膜拜,同時千萬百計地夸大?!?
? ? 還有關于人作為社會動物的其他證據嗎?曾經對一組男性進行過調查,參與調查的男性的妻子都患有乳腺癌,其中有些人的妻子已不在人世,調查顯示,鰥夫的免疫系統功能相對較低。另外一項調查還顯示,比起那些社交能力較強的男性來,離群索居的男性死亡率更高。此外,研究還證明,被社會遺棄的感覺等同于肉體疼痛,因為被拋棄的感覺會讓人痛苦。
? ? 鳥啄次序(Pecking.order,地位高的雞可以優先享用資源,甚至可以啄對方——譯者注)同樣重要。因為我們渴望地位,所以出現了等級。挪威動物學家 Thorleif Schjelderup-Ebbe 發現,在母雞群中,有一個線性等級,每只雞都知道自己的位置??茖W作家羅伯特·賴特在其著作《道德的動物》中寫道 :“把一群母雞放養在一起,在經歷一陣混亂之后,包括相互爭斗后,一切就歸于平靜。爭吵......雖然簡短,但具有決定性, 正如一只雞啄另外一只雞一樣,帶來了迅速的反應。”
? ? 鳥啄次序決定了誰優先享受食物,并決定那只雞可以啄另外一只雞。每只母雞都知道它可以掌控誰,誰又可以掌控它。
? ? ? 地位等級不僅僅適用于雞群,研究表明,當我們把一組小孩子聚在一起,他們很快就將自動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處于級別最頂端的一人最受大家的歡迎,也成為大家的學習榜樣,同時也具有最高的控制力。一旦得到某種地位,失去它是非常痛苦的。
? ? 研究表明,我們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幸福和壽命。我們的鳥啄次序越高,我們的健康狀況就越好。
? ? 必須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讓進化論對適應性行為的詮釋走入極端。導致行為的因素有許多種。我們無法完全準確地推測出人類祖先的環境狀況,從而就不能解釋所有的行為。 沒有人了解人類祖先的環境狀況。與骨骼和組織不同,行為并沒有得到化石證據的支持或否定,也沒有得到神經結構或者遺傳的證據來證明。同樣,人類利用進化論來解釋大腦行為的活動無法得到實例印證。但許多行為與我們從其他生物體身上搜集到的證據和人類文字記錄的歷史相一致。
? ? 讓我們回溯到 100 萬年前,假設你居住在一個只有 150人的小群體中,大家彼此了解,而找到配偶的機會也相當有限。當時周圍充滿危險和挑戰,首要任務就是避免危險、 找到食物和吸引異性。那促進生存或者繁衍的關鍵行為是什么?
? ? ? 作出快速的決斷是否非常關鍵?——比如說“如果叢林后有響聲,撒腿就跑”。本能行為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在使用理智前先使用情感。在人類進化史中,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關鍵行為在今天仍然適用。憂患意識是否促進了你的生存?社交失敗的代價是否昂貴?保持地位、享受資源和得到社會認可是否助你活得更好且得到配偶?
? ? 你是否表現得誠實、善良和可依賴,決定了別人是否愿意與你合作。共同的威脅或共同的理想是否能促進人們合作?遵循社會規范是否有意義?你是否對“失去”持否定感, 同時在萬不得已時才會去冒風險?你是不是同樣關注自己和你所愛的短期利益?
許多人類心理緣于文化影響
? ? ? 人類社會不僅受基因進化的影響,同樣也受到文化演變的影響。實踐、方法、工具、神話、倫理和社會規范在人類行為演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從自己的經歷、父母或其他人那里學習到了習俗——通過教育或通過自己的觀察。
? ? ? 文化演變的速度要快于基因進化,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其中揉合了其他人的精華結晶。文化演變同生物進化不同,并非天生遺傳。我們并沒有遺傳父母的習慣,而是后天學習而成。
? ? 總而言之,遺傳進化和文化演變相互作用。生物學影響我們的文化。拿語言來說,我們具備了學習語言所必需的解剖學、生理學和生化學上的機制,但我們并非生來就會一種語言,所以語言是一種文化的產物。
? ? ? 我們的文化同樣作用于生物學,它創造了一種考驗自然進化的環境。如果某種行為被證明對各個時代都有利,自然選擇就會偏愛這種行為。假設不同時期的個體受學習過程或者文化的影響,選擇某種社會行為。長此以往,自然選擇將會偏愛這些選擇,因為它們積極地影響了個體的生存和繁衍。
人類的本性
? ? 性相近,習相遠?!鬃?/p>
? 人類天性的養成是生物學和文化歷史的產物。進化論解 釋了人類發展為何受到生物學的限制。正如骨骼、腎、眼睛 和腿一樣,大腦的發展也受自然選擇的主導。自然選擇使我們具備生存或繁衍的特征。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從自身最高的利益出發,這是生物的基本本能,我們的生活經歷將加強或弱化這種本能。盡管有人認為“人本善”,但如果抱著“人本為己”的觀點,要活得更為坦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失望。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改變的余地,但首先要求我們理解人類的這種行為以及本質原因。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 中稱 :“必須注意的是,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每個人都慷慨無私地合作、為大同理想而奮斗的社會,那你在生物本性上找不到任何支撐的依據。我們不妨嘗試來教育‘寬容’和‘利他主義’的道理,因為人生來就是自私的。”
? ? 最后,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影響和限制我們決策的力量。
? ? 1.基因——周遭環境的刺激建立了基因中的“反應趨向”(responsetendencies)?;虿粩噙M化,它們最初的功能是建立在狩獵采集原始社會的環境中的——人類歷史中大部分篇章都是在該環境下譜寫的。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避免所有威脅生存和繁衍的危險。進化發展出一種建立在痛苦和快樂之上的價值系統,能更好地應對環境。既然祖輩的環境中充滿危險且資源有限,我們培養出“害怕失去”和“恐懼”的傾向,并能迅速地作出評價,成為社會性動物。此外,我們還傾向于在恐懼的情緒下評價局勢。同那些在毫無恐懼心理下作出錯誤決斷的人相比,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可以避免更多損失。我們同樣傾向于在獎勵最高、代價最小的情況下行動。
? ? ? 2.生活經歷——教育、營養、社會印記、自然、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人們在信仰、習慣、價值、態度和個性特征上不同。反過來,這也造成每個人的觀念和設想不同。我們的心態影響著判斷。
? ? ? 3.當前的環境——外部因素如環境、狀況和具體的情況。
? ? ? 4.隨機因素——因為環境時刻變化,我們以開放的胸懷來迎接新的體驗 ;應對新的挑戰也是一種適應性的表現。
? ? ? 5.人類行為的結果強化了某種行為。如果結果具有獎勵性和意義,行為就會不斷被重復。每個人對“有償行為”的觀點不同,可能是健康、金錢、事業、名聲、家庭、地位或者權力。在所有的活動中,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選擇了過去成功的行為活動,這也是環境選擇了我們未來的行為。
? ? ? 但決定我們行為的并非僅僅是過去的經歷,還有我們對事物發展的觀點。在新情況面前,大腦將創造一個預期。如果我們無法了解后果,可能就會做出有悖于自我利益的事情。
? ? ? 我們的行為也是對環境的反饋。如果我們做了傻事,并深受其害,未來我們還可能再重蹈覆轍,哪怕讓自己再次品嘗痛苦。之所以造成這種行為,可能是因為我們并不了解錯誤的原因,也有可能這樣的行為可以規避更多的痛苦。
? ? ? 我們的經歷儲存于大腦中,并影響著我們的未來。新的神經間的模式就產生了。
局限性:有些決定并不是從我們的最高利益出發
? ? 人類天性中肯定有大量的愚蠢因子,否則人不會屢次三番地陷入同一個陷阱中。雖然對過去的傷疤記憶猶新,依然重蹈覆轍,同樣的原因和同樣的錯誤。? ? ? ——加圖(Marcus Porcius Cato, 羅馬政治家和作家,公元前 234- 前 149 年)
? ? ? 如果我們天生從自我利益出發,為什么有時作出明顯有悖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決定?
? ? ?(1)人類大腦是在祖輩的世界中適應的,跟今天的世界有些脫節。人類許多特征更適合于祖輩時代的要求,比如說 :遠離食人野獸、避免被社會遺棄的危險、尋找配偶、獲取足夠的食物、維持親情關系、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居住在安全地點和撫養后代。
? ? (2)基因進化和文化演變讓我們具備天生的行為傾向(比如說恐懼、互惠式的合作、迅速地歸類、對社會認可的關注等傾向),更能與環境互動。一般說來,這些傾向帶來的利大于弊(否則人類也不可能存在到現在)。但有時,它們會把我們引入誤區作出錯誤判斷。
? ? ? 比如說,人類有一種先天傾向,即容易相信他們所喜歡的人,這很可能會造成偏見。好感常常建立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我們從對方傳達出的信號中來揣摩他們的可靠度,我們觀察他們的情感狀態——聲音或者是表情,但人們常常很難發現一名好演員和一名差演員的差別。一個人的性格可能趨于保守、不太友善,或者是熱情、開放。這些行為差異對我們了解對方有何影響?我們忘記了一些評價個人或事物的其他重要的參考因素。外表常常具有欺騙性。一流的行騙高 手常常讓人覺得是從利他主義,而非從利己主義出發。16 世紀意大利政治家和思想家尼科洛·馬基雅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在《君主論》(The Prince)中表示 :“偉大的君主多是那些信誓旦旦、以狡猾的手段來愚弄人民的人,而他們最后總能凌駕于誠實原則之上?!?/p>
? ? ? 在第一章,我們已經了解到人類的本性和局限性。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們來看看心理能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的。
? ? 沃倫·巴菲特給我們做了一個基礎性的解釋,揭示了甚至智者也會收獲惡果的原因 :
? ? ? 是自負,是貪婪、嫉妒,也是恐懼。同時還是沒頭沒腦地模仿別人。我的意思是,在釋放功率之前,有眾多因素導致大腦的馬力劇烈下滑。我也可以這么說,如果我跟查理有某種優勢的話,那并不是因為聰明的緣故,而是因為理性。我們很少會讓無關的因素來擾亂我們的思維,也不會讓其他人的觀點左右我們......當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會多出點恐懼 ;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會多出點貪婪。我們總是避免模仿他人的做法。這也是那些使得智者獲得糟糕結果的因素。
? ? ? 我常常把 IQ 和能力視為電動機的馬達,但是在輸出功率方面,發動機運行的效率依賴于理性。有許多人開始啟動 了400馬力的電動機,最后輸出功率僅為100 馬力。如果我們有 200 馬力的發動機,最好能夠百分百地釋放出所有功率。 既然如此,那聰明的人為何要做那些降低其輸出功率的事 情?這與習慣、個性和氣質密切相關,需要理性的行為,而不是你自己的方式。
? ? 在本書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我們虛構了兩個人物 : 約翰和瑪麗。約翰 40 歲,是 TranCorp 公司的高級管理人 員 ;該公司是一家參與綜合類業務的美國公司?,旣愂羌s翰的妻子,一位兼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