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對面的私立國際學校門口總會停很多豪車。除了保時捷,寶馬奔馳以外,還經常有瑪莎拉蒂出沒。
最開始看到這些車的時候,我心想,不就是個代步工具嗎,干嘛要開這么豪的車送孩子上下學…
幾年以來才發現,貧窮真的限制了我的想象和理解力。
首先,這些家里有瑪莎拉蒂的孩子不是父母親自送他們上學的——大部分情況下開車的是司機;這些車在我看來豪極了——而對于這些家長來說不過真的只是代步工具,因為按照他們的收入來說,這些車不算貴;你以為國際學校的孩子成績不好只是家里有錢?——那就更大錯特錯。
這些孩子大部分智商高、情商高,初中高中各種數學物理化學競賽獎杯拿到手軟,初中畢業雅思7.5分的不在少數。更有甚者還參加全球青少年擊劍比賽拿到獎牌…
為什么這些孩子不僅家境好,連學習也很好?——其實反過來看,是因為家境好,學習才好的。
因為家里有錢,家里有公司,他們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人老講學習無用論,問問那些擁有瑪莎拉蒂的人吧。他們毫無疑問都是在卷學習,卷競賽的。
真正躺平的,都是窮人。
我倒不是感慨自己貧窮,但有時我經過那些孩子家的豪車,看著那些孩子每天放學后還被司機接走參加各種私人課程,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心想,為什么有些人就會比其他人更有錢?為什么有些人卻總是陷在貧窮中不能自拔?
最近看了英國BBC出品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劇組跟蹤拍攝了一群1960年時七歲的孩子,每七年拍一次,直到這些孩子成為耄耋老人。
基本上來說,孩童七歲時所處的階層就決定了他未來的階層,但也有個別孩子可以突破階層,實現階層躍遷。
但這背后當然也是滿滿的努力了。
我最近還閱讀了一本書,名為《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作品。
這本書有助于人們了解貧困的原因,以及如何擺脫貧困。對于我們積累財富也很有借鑒意義。
書里的貧窮人群是一些絕對貧窮的人,也即每天生活費在1美元以內,也就是六塊錢內的人。
書中有個調查很有意思:在非洲和印度,窮人本可以多買一點充饑類食物的時候,他們卻把錢花在了更好吃,更貴,但營養更少的零食上。
本來吃飯是為了有力氣,多干活,多掙錢來擺脫貧窮的,結果窮人卻把錢拿去買了性價比更低,但口感更好的零食…
再次證明人性是不耐的。
在咱們國內也一樣。
我上小學的時候,校門口經常會有蹲著的腳力。就是一些干散活的人。幫忙運重物,有時幫忙跑腿。他們蹲在那里等活兒的時候,無一例外嘴里都叼著煙。
我當時就覺得奇怪,為什么他們已經那么窮了,卻還要把錢拿去買對自己身體不好的煙呢?為什么不能攢起來,去換個不太辛苦的工作做一做?
很多貧窮的人并不是真的吃不上飯,而是把錢花在了性價比更低的零食上,以帶來快感。甚至把更多的錢花在了享樂上面。
很多印度絕對貧困的家庭里,寧愿吃不飽,也會花錢買電視機看。
中國有個紀錄片叫《三和大神》。
里面的人如出一轍。
三和,在深圳的龍華新區。
住在這個區的一類人群,他們不愿意做長期的工作,而是只愿意做按日結算的工作。
干完一天的活之后,他們就拿著薪水,去花掉。
做一天,玩三天。
很多三和大神,沒有自己固定的住所,會去網吧過夜。
網吧有電腦,可以消耗一整天,累了在網吧里睡覺,睡醒了繼續打游戲。網吧里甚至為他們專門提供便宜的礦泉水,泡面和香煙。
他們就在里面渾渾噩噩度日。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總結來說,我覺得貧窮的本質就是不耐和躺平。
但凡有耐心,能吃苦的人,是會脫離貧窮陷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