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一年,2017.7.9,《極限挑戰》第三季回歸熒屏。
平時不怎么打開電視機的我,早早地守候在東方衛視前等待直播。
開播首日,《極限挑戰3》四網收視全國第一 ,實時市場占有率沖破20。
?
回歸的第三季第一期沒讓觀眾失望,還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六位MC碰撞的花火依舊笑料不斷。
第一期的主題是“喚醒城市的人”,極限男人幫們向平凡的勞動者致敬。
夜未央,晝欲迎,有那么一群人,只為溫暖你空虛一夜的胃,只為你早起后買到新鮮的蔬菜,只為你每天出門呼吸到的是第一縷新鮮空氣……城市在他們的勞作中緩緩蘇醒,他們為這座城市注入元氣滿滿。
?
可能是為了配合廣電弘揚社會主旋律的價值觀,在劇情設置方面,第三季的《極限挑戰》更加接地氣,讓MC主動走進群眾中,體驗基層勞動者的日常。
這樣的安排,非但沒有削弱情節的精彩度,反而可以驚喜地碰撞出脫離“劇本”的“意外”,讓素人以最真實的面貌與MC互動,特別是鏡頭里的那些大爺大媽,他們不似年輕人那么喜好追星,所以呈現出來的狀態特別有人間的煙火氣。
在第一期節目里,黃渤和孫紅雷為社區居民送牛奶,有碰上偏執的取奶大媽,有遇見熱情的雞條阿姨粉,當然還有子女在外遠游的獨居老夫妻,節目組沒有刻意煽情,鏡頭里記錄著的一幕幕,其實就是這個社會的常態,一個現實面前的小縮影:時代的腳步快得有些瘋狂,年輕人想賽跑,父母已經跟不上……
?
看第三季播出后的評價,總有人喜歡拿抄襲一事去黑《極限挑戰》,要我說,不管是曾經火爆一時的《跑男》、《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還是只能引起小水花的《我們相愛吧》、《花樣姐姐》、《蒙面歌王》;不管是有一定口碑的《四大名助》、《明星大偵探》、《真正男子漢》,還是購買了版權的《了不起的挑戰》、《我去上學啦》、《我們十七歲》等諸如此類說不完的中國綜藝,哪一個不是引進、借鑒、抄襲亦或者說是靈感來自韓綜呢?
在世界范圍內,任何創意的重合都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其次,一個節目的框架和游戲的相似度,不該是評判抄襲與否的標準。
極挑的核心,在于人。
六位有故事的大男孩打破規則,不按常理出牌,瘋狂自我加持,這是他們不需要復制也無需復制的魅力所在。
?
我能在《極限挑戰》第三季中,感受到溫暖、愛心、公益,同時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它的娛樂性并未減弱,這主要歸功于兩個方面。
一是環節設置。極挑的幕后應該是一群年輕努力、踏實肯干的團隊。
他們富有創意,知道“永遠不重復自己”才能讓驚喜永不枯竭;他們善用反轉,知道“先就是后,后就是先,輸就是贏,贏就是輸”才是世界一貫的作風;他們出其不意,知道“埋頭苦干,不如善用巧思”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二是六位MC的表現。以前我看有些綜藝,似乎就是沖著節目里的某一位去的,到了《極限挑戰》,我的感覺就是——六個人中,畫面隨意切換到其中一人,我都是愿意去看。
去年《極限挑戰》第二季結束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提及六位MC留給我的印象。
時隔一年再看,好像有些人設崩塌了,比如黃磊。但是瑕不掩瑜,我喜歡《極限挑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極限男人幫,這六個人缺了誰都不完整,也正是因為他們身上的專屬標簽,以及思維各異的行為處世,豐富了《極限挑戰》內涵和趣味性,就像知乎上一位網友說的觀點那樣:
看《極限挑戰》,你會很放心,不管這一期導演組安排的游戲設定是不是好玩,這六個家伙都一定會折騰出花樣來,可以把導演組安排的流程搞得千瘡百孔,最后還能讓你驚喜笑點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