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哥剛剛很好玩兒,會跟樓下姐姐搶玩具了。姐姐搶他的玩具,他會哭,還會對著姐姐“啊啊啊啊”地叫,姐姐也“啊啊啊啊”地回應他,好似在吵架”!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廣叔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迫不及待地把這個“發現”告訴正在房里看書的我。
“哦,是不是哦?以前都不會跟姐姐搶的。看來我們賢哥長大了呢!”我也積極地回應著。等著廣叔進一步的分享。
“賢哥的自我意識比以前強了呢,看來我們該好好學學怎么培養孩子的交換意識了。”
今天的習作主題確立:如何培養孩子的交換意識。
《三歲前,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提到:0~3歲的寶寶的占有欲和好奇欲都很強,家里的東西玩具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的時候,別人家的玩具,甚至是飯菜都成了自己想要占有和好奇的東西。
當我們的孩子對別人家的東西產生占有欲的時候怎么辦?有次他看上了樓下姐姐碗里的肉湯,主人便非常高興地給賢哥也盛了一點,當時的我也是開心地把那湯喂了他,說了句謝謝就完事了。今天看來,我錯過了一次很好的機會教育。
首先,我得咨詢主人的意見“賢哥如果吃了,姐姐妹妹夠不夠吃,姐姐妹妹愿不愿意跟賢哥分享呢”?(這個詢問在賢哥學會說話時交給他),我們要一件不屬于自己東西時,征求注重對方的感受,征求別人的意見有助于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這樣也更樂于跟小伙伴分享了。
之后姐姐來找賢哥玩兒,因為姐姐大些,以前玩玩具總是見著賢哥手里的就嗖地一下把它從手中拿走,我們看著也無奈,總不可能跟兩歲的孩子較真是吧,所以也沒說什么,那會兒賢哥也不哭不鬧,拿走了就拿走了,自己再找別的東西玩去……自從在微信里看到一新聞說:一家中孩子在幼兒園被熊孩子屢次欺負的事兒,孩子因為不敢還手才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我想到我的賢哥,賢哥平時也一副很好“欺負”的樣子啊,他若是以后被欺負了怎么辦?他不愿意給的東西他要讓嗎?
之后姐姐從他手里拿東西的時候,我總尋思要怎么辦?有好幾次,很想把姐姐搶到的東西搶回來,但是控制住了,我不想因為這樣去傷害到另一個孩子。今天在書里有了答案。
首先還是詢問,“賢弟弟,我喜歡你手里的小熊,你能借我玩一玩么”?
賢哥沒有要把玩具給人的意思。
“姐姐,你看賢弟弟自己在跟小熊玩著呢,你看要不要等他不玩的時候再給你,還是你把自己手中的小球跟他換呢”?這時候姐姐可能會把小球跟賢哥換,這樣子兩個人都能玩得好,并且感受到交換的樂趣,以后對他們的成長也是極有好處的。至少會體驗到分享的樂趣。
書里的答案我不是很滿意,因為父母代替了孩子想出解決辦法。被人拒絕,父母想方案。這個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反而會助長其依賴之心。我改的是“你想玩賢哥的小熊,可是人家不太樂意哦,那要怎么辦呢”?慢慢地引導孩子想出要把小球拿去跟他換的辦法。
今天下午姐姐也上來玩了,還是跟往常一樣,見到弟弟手中的玩具,二話不說直接上來就搶,好吧,所有的彩排都來不及上演,賢哥已經哭開了,我只有安慰拿別的玩具逗他才罷休啊!不過不久畫風轉了,姐姐不跑了,賢哥也不哭的時候,我開始了說教“姐姐,你想玩弟弟的玩具可以跟他說嘛,弟弟同意的話會給你玩的哦!要是不同意給你玩,你也可以拿別的玩具跟他交換的嘛!弟弟也是哈,不想給姐姐玩具也要好好跟姐姐說,別動不動就哭啊,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呢”!哈哈也不知道倆人聽不聽得懂,反正我就是說了,倆人安靜了一會兒,出現了令人驚喜的一面:姐姐從游泳池里拿了“小魚”“烏龜”“小球”給弟弟。弟弟也接受了姐姐給的玩具,好一派和諧!!!
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奶酪,知道對它是有占有權的。所以以后在任何時候,我都要秉著尊重孩子意愿的原則去處理奶酪的去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