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一支生花筆
——構建書香家庭,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有一句話這樣說:“開卷有益”。
創建書香家庭我的理解就是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開卷”從而“有益”。當然這里面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孩子無疑。
? 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 “復印件”有錯誤一定是“原件”出了問題。在這一方面我感受非常深刻。孩子幼兒園三年一直跟老人在一起,跟我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一直到上小學一年級我才意識一個嚴峻的問題:識字少,知識面窄(其實可以說是空白)。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開始每天要求他必須讀書半個小時。一開始因為不習慣閱讀和識字量少他根本接受不了讀書這件事情。三十分鐘讀書時間他就頻頻看表,根本坐不住。我深深知道,當孩子出現問題就是家長出現了問題,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給了我啟迪,“陪伴閱讀”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一本書兩個人依偎在一起,我讀他聽,往往三十分鐘過去了,他還意猶未盡,追著我再讀幾分鐘,以往的雞飛狗跳再也沒有出現。
這樣的閱讀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心里也開始著急,什么時候才能獨立閱讀?!欲速則不達,大概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就是這樣吧!
“媽媽,咱倆一人一個自然段來讀吧”兒子早就學了自然段,可是一直沒有弄清楚自然段什么意思,終于在我又一次用手指著下一個自然段開始閱讀的時候,他忽然明白,并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那一瞬間我腦海里想起“今天是個好日子”的歡樂場景!(真的是毫不夸張)
從那以后我們的親子閱讀,從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改變了方式:或許是每人一段,或許是每人一頁。后來在我們的閱讀中,他弄懂了“角色”的含義,我們倆人又開始了分角色閱讀......
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一眨眼,他上了三年級,三年級孩子的作業量一下子就加大了,更大的問題是三年級有了作文。而我常常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親自操刀幫孩子修改作文,效果很顯著——每次作文草稿孩子都是坐在一旁寫完上句等著我說下一句,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要我說清楚。
這中間我也跟孩子講過很多寫作技巧,畢竟我的指導寫作微課獲過一等獎,在這方面我還是有自信的。可是我的所有寫作技巧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是稻種灑進了沙漠,并沒有開出我想象中“嬌艷的花”。
如何修得一支生花筆?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可我的感覺是“書中自有生花筆”《從“小”讀到“大”》還是尹建莉老師的書給了我啟迪,閱讀對于寫作來說,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
一個從閱讀中“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接觸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思想,價值觀都將更加完善。有了“大技”那些拋開閱讀所講的種種“小技”自然不請自來。當然,這支“生花筆”也就手到擒來。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做起來并不容易,孩子的作文我一直為他修改到三年級結束,整整一學年的時間,我都在邊給他修改作文,邊講各種技巧,同時邊跟孩子大量閱讀。
大量閱讀最好的辦法就是延長閱讀時間,每天晚上的閱讀時間是不能再延長了。我把算盤打到了瑣碎的時間上,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的時間,中午到家等開餐的時間......關鍵是如何讓孩子愿意這個時間去讀?
“言傳不如身教”每天早上我起床之后不再坐在梳妝臺前一坐就是三十分鐘,簡單梳洗之后我會拿一本書坐在沙發上開始閱讀,盡管心里想著:這樣下去臉上的斑一定會越來越多;中午孩子回到家看到的就是鍋里熬著粥,媽媽坐在一旁讀書讀得正起勁;最夸張的是,年近七十歲的奶奶也不看電視,陪孩子一起坐在沙發上看書......
閱讀是一朵花,量到了,就會發生質變,絢爛綻放。四年級第一單元作文他自己一口氣寫完了四百多字,雖有個別語句仍需要我做修改,但就四年級孩子而言無論是從布局謀篇還是遣詞造句上都算得上是一類作文了。至此,吾心甚慰!
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拿起一本書,播種一顆種子,孩子最好的修煉過程就是閱讀,潤物細無聲的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早已不知在什么時候發芽,開出來芬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