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看了久慕的電影“血戰鋼鋸嶺”,是部好電影,但是不適合國人。我很喜歡看電影,各種題材,各種類型,各種國別。初中時候超喜歡看港片,武打片,黑幫片,槍戰片,尤其喜歡黑幫題材的,覺得是從那時候開始喜歡上了下雨,濕漉漉的,不打傘,走在雨里,整個心情仿佛剛死了女朋友要去跟人拼命或者剛剛失手殺了人要去跑路一樣悲壯憂傷放不下一切,心里彌漫著一股仗劍走天涯的膽氣和豪邁,但是茫然四顧,什么也干不了,任由那無情的風雨沒頭沒腦的砸了過來。也是從那時候喜歡上了火車的汽笛聲,尤其是在冬天的深夜,刮著寒風下著冰雨,喜歡聞冬天的寒冷的味道,喜歡陌生的遠方,喜歡沒有去過的香港的每一條街道,喜歡看別人吃飯,津津有味,滿嘴流油不擦嘴的狼吞虎咽,喜歡看別人穿黑色的風衣,喜歡有事的時候嘴里叼著根小棍或者牙簽。高中喜歡看的大部分還是港片,古惑仔,但是有了一些西片,第一滴血,亡命天涯,瓊斯系列,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深夜,喝大了,去街頭吃一碗不知道什么味道的云吞面,有時候不是喝多了,而是刻意去宵夜,那個時候才知道吃完晚飯以后,還可以再吃的東西叫宵夜。上了大學畢了業,參加了工作,隨著各種觀的形成,性格的穩定,電影不再局限于港片,黑幫片或者是某一類固定類型,開始刻意去留意電影的導演,編劇,主角。
有人問我為什么這么喜歡看電影,怎么不看看書,有些書比電影更好看。我覺得人的生命是單向不可逆的,我既然沒有辦法重新來過別的人生,我就想看看電影,通過電影擴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不同的電影就是不同的人生,看一部電影就是過了一次不同的人生。有的電影看了會讓我痛苦,有的電影看了會讓我流淚,有的電影會讓我難過,有的電影會讓我振奮,我的人生也就這樣一點一點的豐滿起來。
血戰鋼鋸嶺是傳統的美式電影,一個人要有信仰,不管你信什么,你得信,有了信仰就可以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即使再惡略的環境也能沖出一條生路,沒有生路至少也不會是絕路,但是不適合咱們,咱們看看可以,頂多也就是YY一下,想要從中學到點什么,水土不服。
信仰的基礎是誠信,信任,相信。維基百科上說信仰(英語:Faith)是指對一個人(同樣的對他的能力)、事物、神、宗教的教條或教導、沒有經驗證據的觀點(例如擁有強烈的政治信仰)抱有信心和信任。我們四周充斥著最多的就是不誠信和不相信,你不相信我,不相信我今天真的沒帶錢,不相信我改天約你出來,不相信我下次真的不喝酒了,不相信我下次一定不遲到;我不相信你,不相信你賣的米面里真沒有摻假,不相信你的菜真沒有用地溝油,不相信你的水果真沒有噴催熟劑。這些是信仰的基礎,基礎都沒有,還談什么信仰?皮都沒有,哪來的毛呢?
為什么我們沒有信仰,我覺得吧,我們地處中原,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大家見面都喜歡問“你吃了嗎?”,可見大家覺得民以食為天,吃飽就夠了,地理資源這么優越,況且種地誰還靠誰啊,你有勁兒多干點,你打的糧食就多,我勁小,我干的少,我打的糧食就少。所有大家只管干自己的,別人誠信不誠信跟我沒有關系,同樣我說不說謊話,取不取得別人的相信我不在乎,很多農村,鄉下處理日常糾紛,矛盾都會交于族長或者村子里輩分最高的人,族長或者輩分高的人處理事情都是憑借自己經驗,往往很多時候都是錯的,但是就因為他的權威,大家得聽,這樣造就了很多冤假錯案,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相互信任。西人,地理資源惡劣,種不成糧食,為了活命,要靠交換,你用你的東西去交換你想要的東西,交換其實就是信任的初始狀態,如果你拿來交換的東西質量不好,起初的一兩次可以,次數多了就不行了,大家都不再相信你了,你即使再有需要,大家也不會跟你交換了,你就只能餓死,或者另謀出路,于是大家互相默認互相約定,從我做起,于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有時還要簽合同以示鄭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我們沒有信仰。西人篤信信仰。許多人說,船頭,你不要胡說,我就有信仰,我身邊很多人都有信仰,其實有沒有信仰,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就像你過馬路,你是湊齊了一起過,還是寧愿燈變綠再過一個道理。就像穿內褲,你天天吆喝我穿著內褲呢我穿著內褲呢,其實你自己知道就行,不用脫了給誰看。那我怎么辦?其實,word哥,沒有信仰能怎么滴?有了信仰又能怎么滴?就像減肥,你不減肥能礙住誰的眼了?你減了又討了誰的歡心?做好自己,守住本心,善良的心,不傷害任何人的心,你就是最棒的,你就是有了信仰,你就是穿了內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