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編輯這么些年,除了編輯過三年左右的文學類圖書,其他10年都在編輯科技類、生活類圖書,所以,今天我就發揮一下職業優勢,跟大家聊聊如何寫一篇嚴謹又好看的科普文吧。
先說說科普文的定義,科普文就是解說、介紹科學技術領域的說明性文章,它的題材相當廣泛,從我們通常以為的物理、化學、地質、工業、交通,一直到我們居住的地球,乃至宇宙這些天文學知識,都可能是科普文章的題材。
千萬別說科普文跟你無關,我們經常閱讀的養生保健、醫學知識,好玩的動物、植物知識,也都是科普文的范疇。
科普就是科學普及的意思,所以科普文的寫作自然不同于專業的學術文章,要用普通大眾能夠看得懂的文字,用輕松、活潑的筆調講出來,既要保證文章內容的嚴謹性、科學性、知識性,還要注重語言的生動性,是不是感覺好難寫?
其實,寫科普文是有一個極其簡單的套路可以遵循的。
1、結構:先總后分
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遇到一些場合,有些人哇啦哇啦講了一個小時,聽眾也沒弄明白他到底想表達什么;而有些人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一件事,實現高效溝通。區別就在于,說的人或者聽的人是否具備結構思考力。無論哪一方,只要具備這種結構思考力,都可以達成有效溝通。
我們在寫作科普文的時候,也要首先具備結構思考力,會用“先總后分”的結構來從多個側面全面分析你要寫的主題。
首先,提煉出你的觀點,并且在開篇或者在標題里面,就展示給你的讀者看,這可以讓你的觀點更容易被人們記住。然后,再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舉例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并且解除人們的一些誤區。
整篇文章的結構也可以參考好萊塢劇本三段式的寫法。
第一步,遇到問題。
第二步,解決問題。
第三步,道德升華。
這也同樣適用于我們寫科普文。剛開始,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花兒為什么那樣紅?然后使各種解釋,最后是情感升華,將花兒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抒發一下情感。是不是很簡單?
2、多用故事開頭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曾說過:“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人們雖然傾向于相信事實和數據,但常常卻會被故事吸引,并沉浸其中。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經過故事包裝過的事實,會包含了講述者的情感,可以迅速打開聽眾的心門,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
所以,一個科普作者,如果特別會講故事,一定會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歡。
故事要如何講述呢?
(1)用故事開頭,最好是真實的故事。不放回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是不是故事比一段干巴的說明性文字更吸引你?
(2)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可以把這個論證過程寫成故事,它也許是一個病例,也許是一個試驗,也許是一則科學記錄,無論它是什么,請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述一遍,用口語化的語言講給你的讀者聽,務必保證,村頭的大爺大媽們聽起來也沒有障礙,就像白居易寫詩那樣。
3、少用專業術語,盡可能說人話
所謂“說人話”,就是從讀者的認知層次出發,讓我們的文字就像對話一樣,保證90%以上的目標讀者都明白你所說的話。
(1)可以把你的讀者想象成你的父母、你年幼的妹妹。寫下每一句話的時候,不停地問問自己:他會知道我在說什么嗎?我剛剛用了一個專業術語,他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嗎?需要不要解釋一下?我又沒有說廢話或者很啰嗦的話?這篇文章能吸引他讀完嗎?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有八個字:投其所好,給其所要。寫文章之前,你要了解你的目標讀者有什么閱讀習慣與興趣點,有什么樣的閱讀需求(他們需要什么),寫作的時候有意識地用容易吸引他們的角度來展開。比如寫養生保健的文章,就要用一些中老年人常常遇到的身體病痛的場景來展開,或者是寫一個具有共性的案例出來,讓他們對號入座。從標題到正文,都要好讀而且有干貨,只有這樣的文字才能真真正正戳到讀者的痛點,撓到讀者的癢處。
(2)還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所有計量單位。這在養生保健類圖書里出現的頻率很高,比如某個穴位在從哪兒到哪兒幾寸遠的地方,鬼才知道一寸有多長!比如熬制一鍋滋補湯,要放150克雪梨,你寫半個雪梨不行嗎?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查了才明白的文字,都不是好文字。
如果有時候你不得不使用一些術語怎么辦?那么千萬別忘記在文中,詳細解釋一下這些術語的意思。
(3)要注重說話的語氣,讓讀者聽起來自然順暢又歡喜。如果不知道有沒有做到這一點,不妨把你的文章念出來,稍覺拗口的地方都要改。
好了,去嘗試著寫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