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和個人喜好,一直會記培訓課程筆記,重構框架,整理內容然后發給學員溫故知新,作為培訓產出的一部分,筆記記錄久了,發現有的培訓幾乎從頭到尾都可記錄,有的則感覺真記錄不下什么話,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我反思了記錄不下來的都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談的話語,比如XXX要視公司的文化而定,人才管理是業務老大的事…道理都很對,但并不解決任何問題,可謂“正確的廢話”,倒是告訴我公司文化有哪幾類?不同的文化什么應對方式?如何讓業務老大意識到他需要對人才管理負責?HR在這當中又發揮什么效果……而凡是符合后文中任何一點及以上的,我都容易記錄,當然目的不是為了記錄,而是為了記住,從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使得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概率變大!
1)直擊心靈的觀點論述?
與以往認知不同的觀點,戲稱為“毀三觀”的觀點,往往對意識有所沖擊,“我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的感覺。再加上自圓其說的論證和描述,注意,可能這個觀點并非真理,關鍵在于能夠自圓其說,合情合理;比如之前我們開展了賀老師關于幸福的EAP講座,賀老師提到“如果有一天有什么會威脅到生命,最大的威脅來自于自己,所以我們需要幸福”,他通過例舉各類原因死亡的人數對比,指出每年自殺的人數(20,30萬)比因為交通事故(10多萬)、絕癥死亡的人數多很多,來說明了這個觀點,我認為是有說服力的。又比如讓我念念不忘的Jason老師的談判課程中“雙贏的目的是自己贏得更多”,只有讓人家也贏,自己才可以贏得更多,通過游戲、案例、矩陣分析多個形式來說明觀點,徹底把“雙贏”這件事講清楚。通透!
這樣的觀點及其論述,不但是能記下筆記,更重要的是它刻進了心里!改變了思維方式,自然會影響行為。
2)邏輯嚴密的理論推導
大多學員都不太喜歡理論,覺得枯燥,覺得知道這些有啥用,直接告訴我怎么做就行了。Know-How當然很務實很重要,但我認為這是建立在學員已經對這個概念、理念有一定的認知,也已經知道了其重要性的基礎上,比如大家都覺得績效考核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公平公正、激勵優秀員工,提升待改進員工績效這類“How”的問題,但是對于比較新的知識技能,還是非常有必要了解其來龍去脈的,這是一種知識管理,你需要搭建起一個整體框架,然后一項項內容往這個結構里填,就像需要一根線把珍珠都串起來,它才是一條完整的項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會用錯地方。同時,這樣做的很大一個好處是有利于記憶,你的知識將成為一個體系,而非“碎片式”的點。理論推導讓知識技能Make sense舉個例子,今年我們引進了《情景領導》課程,沈老師花了不少筆墨用來說明,為什么需要情景領導,什么情況下用情景領導?分析如下:
組織是理性的,讓管理人promote到管理崗位,基于契約精神,需要管理者對績效負責,所以管理者才往往更關注事,但績效并非全由管理者自己做到,需要團隊的力量,故管理者需要通過有效影響員工來完成績效,有兩條路徑有效影響員工,1) 權力路徑:威逼利誘;2)非權力路徑:領導力!領導者需要:用好你的權力、發展你的領導力!
員工的行為受到個體情況、群體情況、系統情況影響,而情境領導的理論影響和關注的是個體的行為。故情境領導力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影響他人的行為;情境領導是一種權變理論,結合情境,因材施教!
這樣的推導分析,讓我很清楚的知道情境領導的適用之處以及其應用范圍,以免讓學員認為領導力就是“情境領導”。
我個人十分喜歡這樣的邏輯演繹,一步步推導,豁然開朗,原來如此的開悟感!
3)思路清晰的步驟方法
有很多培訓是只講“痛點”,不講解決方案的,雖然能引發共鳴,但是共鳴之后呢?該如何還是如何,或者講了貌似解決方案的方案,比如,這個要加強跨部門溝通,那個要建立信任關系,都很對,但是這類空話廢話,我記錄它干什么呢?毫無操作意義!但如果老師說怎么溝通?怎么建立信任關系?還提供了模型和步驟,上課進行演練學習點評反饋各個環節,學員不但對這些會進行記錄,最重要的是會使用了,即學會了具體的套路。比如Annie老師在講解“聯結的故事”時,說到聯結的故事需要1)故事中的描述性的話語為主、人物、細節要具體、最好有畫面感,2)你想讓別人通過這個故事認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3)你想通過這個故事讓別人知道什么?你們的聯結點在哪里?通過這三步的思考和準備,就能與聽從建立良好的聯結。具體、詳細、完整、可行。這就是對行為改變有直接指導作用的方法步驟,再比如最為經典的GROW模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工具。
所以,你的培訓能提供給學員具體的工具方法了嘛?學員知道道理后,能否在行為上能夠比較容易上手,發生良好的改變?
4)結構完整的分類歸納
人腦有完整性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收藏東西,或者“集齊一套”的原因;窮盡所有,互相獨立的MECE原則金字塔結構、劃分清晰的思維導圖,都讓人有一種對全局的認識和把握感,沒有“未知的恐懼”,你知道未知就意味著危險,危險就意味著死亡,人總是想探究事物的真相和本質也可能就是源于這個道理;所以如果講師講到:一般遇到這種問題,分為三種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應對,相信不僅是我,學員也會主動記錄,生怕遺漏掉某點。
關于這條,再補充一點,一個培訓課程或者分享的Mapping,地圖或者說框架需要向學員展示出來,最好講完一Part就回顧下,時刻讓學員知道,我現在在哪里?!有利于他及時整理思路,進行前后邏輯的鏈接與記憶。
再次強調,不是為了記筆記而記筆記,而是為了說明:能夠記錄并且值得記錄的內容,才更容易記住和轉變,讓培訓和學習有效!也提醒自己,任何學習分享要真正有影響力,一定不能浮于表面,一定要有穿透力的觀點,直擊人心!直指人性!觀點的推導要邏輯嚴謹,科學客觀,有理有據;形成方法論后要用結構化的方式呈現,讓大家記得住,覺得這事不難,有章可循,一步步走下來就行,就會有信心,從而行為就能發生改善,達到分享的目的和效果。
知網上的小朱朱,有可能會變成和小朱朱來“談談學習這件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