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令人悲傷的日子,死亡接二連三的發生。華師大的江老師,寫玫瑰的名字的艾科,還有昨日的目光背影。朋友圈被刷爆,令我想起四年前另一個女孩“走飯”的離去。她留下了最后一句話,“我有憂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翻看她的微博,一個鬼馬精靈的女孩子,連抑郁癥也在筆下生動起來,那些似曾相識的情緒,那些想消失不見的挫敗,都令人感同身受。看完后,我著實陰郁了幾天。至今都有人去她的微博下留言,傾訴自己的憂傷,你死了,而我們呢?依然茍且屈辱地活著嗎?
哲學家說,死亡是唯一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我僅有的幾次親友離世的經歷中,死亡更像是一件大家不愿意提起的事,諱莫如深。一個人離去,如同石頭沉入湖底,泛起的漣漪很快就消失不見了。我們在感嘆世事難料之外,涂有一聲嘆息。而生活,依然如列車般不可阻擋,轟然向前。《刀鋒》里的拉里因為戰友的死去,選擇了大家不可理解的“晃膀子”生涯,他說,那個人看上去很像“死人”。是的,死人和活人的區別在哪里?
我更喜歡另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看過一個法國的紀錄片《永遠》,拍的是拉雪茲神父公墓。那里葬著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與作家,少女們在王爾德的墓碑上留下一個個鮮紅的唇印,普魯斯特的墓前永遠有著“追憶似水年華”芬芳的鮮花,肖邦墓前叮咚的音樂聲。一個年華老去依然優雅自我的法國女士對著鏡頭說,我每天都來這兒擦墓碑,留下鮮花。公墓里鮮花陽光,各式性格鮮明的墓碑,悄然訴說著這里躺著的人曾愛過誰,依然被誰愛著。遠方的移民在此思念自己的故鄉,朝圣的游人們留下深情的注視。死亡,帶走了生命,帶來了《永遠》。
看了這個紀錄片,我深為感動。我開始愛上了拜訪公墓和故居。我曾自己跑去了俄羅斯的圣女公墓。歐洲的公墓宛如公園,墓前鮮紅的花卉,光芒奪目。契科夫、屠格涅夫、葉利欽、戈爾巴喬夫,還有我國的王明,這些生前是非死后功過的人們,安然的被葬在了一起。墓碑被塑造各異,展示著主人生前的生活。契科夫的墓碑是十字架,葉利欽的墓碑是俄羅斯國旗,戈爾巴喬夫的墓碑故事更神奇,是他死前指定一個之前被他諷刺為同性戀的設計師設計的。墓碑由黑白石頭組成,中間空了一塊,補上的黑色還是白色?由游人們自行評說。
為什么我們害怕死亡?而又不曾好好活著?多少次我們浪費自己的生命,漠視他人的情感,傷害親近自己的人?因為我們自私、懦弱、缺乏情感、嫉妒……人性中一切的陰暗。
我們總會死去,這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眼前的一切瑣碎和蠅營狗茍,總有一天會結束。可我們總不愿意真的面對死亡,因為生活還有這么多值得留戀的。畢竟到了終點,唯一區別我們不同的,是我們的回憶。我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做過的事,屬于我自己。
愿我們不再畏懼死亡,是因為我們不怕好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