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五,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敢”想
這個呢是孔子的自傳。
論語里面立志有三個對象,立志學習,立志行仁,立志求道,這個志是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心,指的就是讀書人的心意就是他的志向。
三十而立有兩個意思,一是不學禮,無以立,是指在三十歲時,孔子已經把禮儀、禮節、禮貌都學到了,做好了。第二個意思也代表就業,就是說在三十歲的時候,有一定的專長,能夠立身處世。
四十不惑,孔子在論語里面,有兩次被學生請教什么是迷惑,他的回答無一例外都談到情感上的問題。第一個是你愛一個人,希望他一直活下去,你恨一個人,希望他立刻死去,對同一個人又愛又恨那就是迷惑。第二個呢,就是一時的憤怒忘記了自己的安危,甚至讓父母親跟著受累,那也是一種迷惑。
很多事情呢,都是有因就有果的,它的發生都不是偶然,人是有理性也是有情感的,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情緒,理解因果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