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作背景:轉自Wikipedia
由于紅四軍與國民革命軍交戰中受挫,1929年2月7日,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總書記布哈林的指示起草《中央給潤芝、玉階兩同志并轉湘贛邊特委信》(俗稱“二月來信”),發信給紅四軍,信中對紅四軍在農村的革命形勢持悲觀態度,不贊成在農村中擴大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強調爭取群眾和城市工作。還要求毛澤東、朱德離開部隊回中央,所部分編成小部隊以“隱匿大的目標”,散入湘贛邊境進行土地革命,每支隊伍定為數十人、數百人,最多不超過500人。由于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人的反對,命令未被執行。
12月底,當時的紅四軍第一縱隊縱隊長,21歲的林彪在給毛澤東的私人新年賀信中提出了與“二月來信”中同樣的觀點和軍事思想。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了《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的回復林彪的長信,并且印發各大隊黨支部。信中批評林彪“我從前頗感覺、至今還有感覺你對于時局的估量是比較的悲觀。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來,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因此在行動上你不贊成一年爭取江西的計劃,而只贊成閩粵贛交界三區域的游擊;同時在三區域也沒有建立赤色政權的深刻的觀念……”,并且對林和其它人之前就有的悲觀情緒進行批評,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等與“二月來信”相反的觀點。又指出全國都布滿了“干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語句激勵士氣。中共官方認為:這是毛澤東繼古田會議后又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進一步糾正了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后部分滋長起來的單純流動游擊的錯誤觀念,要求大家毫不動搖地確立“建立赤色政權的深刻觀念”,把更大的精力投入開辟及鞏固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工作中去。
原文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00105.htm
這篇文章最著名的是主席在結尾處對于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熱切希冀: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第一段簡單介紹了黨內一少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歌潮會迅速到來,缺少對革命發展正確的認識的原因。“他們似乎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為徒勞,而希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個地步了,然后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為全國范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 世界上從來沒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完美時刻。 主席認為他們認識局限的根本原因是“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 而認清了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個本質事實,則會理解:
一,就會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國有這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長期混戰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戰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擴大一天,何以始終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政權。
二,就會明白農民問題的嚴重性,因之,也就會明白農村起義何以有現在這樣的全國規模的發展。
三,就會明白工農民主政權這個口號的正確。
四,就會明白相應于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統治階級內部長期混戰的一件怪事而產生出來的另一件怪事,即紅軍和游擊隊的存在和發展,以及伴隨著紅軍和游擊隊而來的,成長于四圍白色政權中的小塊紅色區域的存在和發展(中國以外無此怪事)。
五,也就會明白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會明白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如蘇聯之于全世界然。必須這樣,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也必須這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總而言之,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
接著分析了部分同志主觀主義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而另一部分同志妄自菲薄,把革命的主觀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因此,在判斷中國政治形勢的時候,需要做到清醒地認識到幾點:
(一)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國落后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現時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因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對地弱的,所以中國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會比西歐快。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后,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了。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自然要使同志們(作這樣看法的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但若從實質上看,便大大不然。這里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里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這在五卅運動及其以后的大革命運動已經得了充分的證明。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三)對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這樣,決不可只看它的現象,要去看它的實質。
四)現時的客觀情況,還是容易給只觀察當前表面現象不觀察實質的同志們以迷惑。特別是我們在紅軍中工作的人,一遇到敗仗,或四面被圍,或強敵跟追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把這種一時的特殊的小的環境,一般化擴大化起來,仿佛全國全世界的形勢概屬未可樂觀,革命勝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這種抓住表面拋棄實質的觀察,是因為他們對于一般情況的實質并沒有科學地加以分析。如問中國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來,只有詳細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種矛盾是否真正向前發展了,才能作決定。既然國際上帝國主義相互之間、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之間、帝國主義和它們本國的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發展了,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需要就更迫切了。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伴隨著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得不到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中國工人則給以抵抗。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為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群眾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因為反動政府在糧餉不足的條件之下無限制地增加軍隊,并因此而使戰爭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眾經常處在困苦的環境之中。因為國家的賦稅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戰禍的日廣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國的災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為無錢開學,許多在學學生有失學之憂;因為生產落后,許多畢業學生無就業之望。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話,正是時局發展的適當的描寫。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學生罷課的發展,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
這一段分析可謂是點睛之筆,邏輯嚴密,把握核心:
首先,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正在加劇,爭奪中國更加迫切。
既然國際上帝國主義相互之間、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之間、帝國主義和它們本國的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發展了,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爭奪中國迫切,則會導致中國內部軍閥混戰加劇,賦稅加重。
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
賦稅加重,則會導致地主階級和農民矛盾劇烈,百姓困苦,人民破產,學生失業等。
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為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群眾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因為反動政府在糧餉不足的條件之下無限制地增加軍隊,并因此而使戰爭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眾經常處在困苦的環境之中。因為國家的賦稅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戰禍的日廣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國的災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為無錢開學,許多在學學生有失學之憂;因為生產落后,許多畢業學生無就業之望。
當著這些百姓無可活路之時,革命高潮就必然會發生,而且將很快地發生。
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
后面幾部分作者對中央來信一一做出了回應,每一條都有理有據并非盲目樂觀,同時又透露著革命領袖才有的那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自信。這種品質真的普通人是沒有的,these people creat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