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可能會有這種感覺,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說話聊天做事,都很舒服,相處融洽,相談甚歡;而有些人,你自己也說不出哪里不好,哪里不對,可就是感覺不舒服。我覺得除了所謂的氣場不同的原因外,更深的原因是修養,是愿不愿意換位思考,甚至是放低自己,來呼應對方。
能做到讓別人覺得舒服,并非易事。首先,要有閱歷。無論交談的話題是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還是家長里短困擾迷茫,他們都能把每一句話平緩接起來回答,而從不讓一句話落地或磕碰,讓人感覺非常體己。這需要有豐富的閱歷,能夠產生共鳴。
其次,要有智慧。人的見識終究有限,要把有限的經驗拓展到未知的領域,需要有大智慧,能夠見微知著,善解人意,舉一反三,推己及人。這智慧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中積累起來的,對于不同的人能夠采取不同的應對,能夠讓人理解和接受,而不是一味說教、自以為是。
再次,還要真誠。讓別人感到舒服,并非意味著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不是說要投其所好、曲意逢迎,那是圓滑,不是真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真誠與否,在你的舉手投足間,在你的只言片語中,真正以誠相待,這是裝不來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卑不亢。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心態平和,波瀾不驚,知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高低而妄自菲薄或是飛揚跋扈。
好的修養就如細雨潤物無聲,別人感受的到,自己也感受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