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是別人家的香",同樣道理,玩具也是別人的好。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即便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玩具也還是想要玩別人的那個。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并不明白所謂的“分享”,只會遵循自己的本能,渴望擁有更多更好的“玩具”而不斷追求,所以當孩子看到別人手上的“玩具”時,他就會遵循本能去行動,圍繞玩具之間的“戰(zhàn)爭”就開始爆發(fā)了。
此時很多父母為了避免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就會強制孩子將玩具分享給其他伙伴,但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愛自己,并且還在幫別人欺負自己,所以在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下,孩子就會開始被情緒控制,從而一發(fā)不可收。如果父母長時間采用這樣的育兒方法,不去讀懂孩子,將會逐步造成孩子心理營養(yǎng)的缺失,親子關系漸入低溫和脆弱狀態(tài),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出現對抗情緒。
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分享并不是教育的目標之一
教育孩子分享不應強制
《平靜的父母,快樂的孩子》一書中寫道,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都是想讓他們成為慷慨無私的人,在別人有需要時會伸出援手。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兒童在學習玩耍的過程中,慢慢知道了他們需要的是什么。父母一味的教育孩子要跟別的小朋友分享是不對的,如果其他小孩想要自己喜歡的玩具,那么小孩就必須讓出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會讓孩子覺得很難過
教育孩子應采用正確方法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小孩呢?我們應該在讀懂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下,主動去跟孩子進行高效的溝通,讓孩子自己注意到其他小孩也想玩一次自己的玩具,主動要求讓其他孩子也玩一次。同樣,如果自己的小孩想要其他孩子的玩具時,我們希望他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搶玩具,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跟其他小孩進行溝通,讓自己也可以玩一次。他們應該擁有玩具的支配權力,而不是家長規(guī)定或強制,否則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主張的能力,也會破壞小孩子之間的關系。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們鼓勵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玩具的時間,幫助他們充分享受玩具的快樂,這樣她們也能真心的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最終也能達到教育他們慷慨無私的目的。
我們要教育孩子養(yǎng)成這樣的想法:
1、我可以要求想要的,有時候我會很快得到,但有時也要等其他小朋友玩完。
2、我可以哭,但是哭并不會讓我得到那個玩具。
3、我不會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但我會得到更好的,在我沮喪的時候父母會理解并幫助我。
4、哭完我會感覺好一點。
5、得不到想要的那個玩具可以用其他的玩具代替。
6、我不用向我的父母抱怨哭訴來說服她們讓我得到那個玩具,每個人都要等自己的順序,遲早會輪到自己。
7、當我的兄弟姐妹給我玩具時,我會覺得他們很可愛。
8、我可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沒有人會規(guī)定我什么時候必須給別人。當我玩完了給我的兄弟姐妹時,我會發(fā)自內心的開心,我感到自己是一個慷慨的人。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強制讓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會對他們的內心造成傷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應該教育他們懂得不去搶奪別人的玩具,可以耐心等待別的小朋友不玩了再玩,循序漸進的對他進行分享教育,不要強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