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手機寫讀書筆記,算頭一遭。雖然比較慢一點,不過很有趣,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想到就去做,想到就去寫,是克服拖延的一種有效方式。
蘇格拉底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痛苦的人,一種是快樂的豬。至少我是非常認同這點,除非你不能想到,如果你想到而不去做,蠢蠢欲動,欲動而不動,真的很蠢。
但這起心動念,念頭又很關鍵,王陽明在有名的“天泉證道”中提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果發出的是善念,付諸行動,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要對自己狠一點,暫時的舒適區,是焦慮的溫床。
至少以前不會認為走親戚的間隙,可以橫一條竹椅在院子里面,想寫就寫,天門山近在眼前,指尖飛動,思緒又再次回到45000年前,智人第一次跨海抵達澳大利亞大陸。
在歷史上,人類首次抵達澳大利亞絕對算是大事一件,重要性不亞于哥倫布抵達美洲或是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
很多人都在聲討現代工業文明對動物滅絕的加劇,告誡我們要像遠古的部落的祖先一樣,與自然百獸和諧共生。事實上,這確實一個很大的謊言。
哺乳動物的三次滅絕浪潮主要發生在這三次人類重大的進化革命節點上: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但是,最大的一次滅絕卻發生在認知革命時期。而不是科技日趨發達的今天。
整個動物界從古至今,最重要也最具破壞性的力量,就是這群四處游蕩、講著故事的智人。
在認知革命發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而等到農業革命的時候,只剩下大約100屬。這個比例已然相當驚人。
為什么這個時期的滅絕的破壞力如此之大?三個方面:從零開始破壞食物鏈、縱火、直接殺戮。而現代人,殺戮的方式也更加“文明”,只不過,現代社會的滅絕觸角已經從陸地延伸到海洋,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就是真相,關于滅絕。也是差點就要滅絕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