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云曾講過一個他自己的經歷:當下屬問他怎么跟昨天說的不一樣時,他回答,因為你的領導進步了。
2、
這說的是一個關于觀念更新的小插曲。(相比“認知升級”這個高大上的詞來說,“觀念更新”顯得更樸素一點,也相對偏中性一些。畢竟,有時更新的內容,未必真達到了升級效果,你說呢?)
事實上,人們總是無法輕易打破自己思維的牢籠,仿佛被寫進基因組里似的。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定期地更新、升級他的觀念,是一種勇敢且睿智的表現,更不消說做到實時更新了。“思維慣性”、“思維遮蔽性”、“領域依賴”、“經驗主義”…都是用來描述人類這一固有缺陷,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則是時刻左右著我們行為的觀念、認知。
還記得,今年另一位互聯網大佬周鴻祎關于硬件該不該免費的觀點,較之去年有改變,有人說這是打臉了。在我看來,這恰是根據形勢發展而作出的自我觀念的更新。
3、
李善友教授的課程中,也有提及觀念更新方面的內容:
1)現象世界是非連續的;
2)而人類只能生活在連續性假設之上;
3)但連續性假設一旦建立,就無法自我突破。
我們的觀念,我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其實也是一種連續性假設,它幫助我們能夠更好、更高效、更安全地在這個現象世界中存續下去。那么,為什么會無法自我突破呢?
剛才我提到了“更安全”,事實上,我們往更深一層去考慮就會發現,之所以既有觀念很難甚至無法突破的原因,其實是我們骨子里的安全感在作祟。人類從誕生開始,最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所以,安全感是經過不斷進化從而寫在基因組里的。任何試圖去克服或者突破既有認知的嘗試,在潛意識里都會有一個風險指數。不同的人,指數高低不同而已。
因此,想要切實跨出那一步,并不容易,必須以犧牲部分安全感為代價,從而將風險指數降到自己的可承受范圍之內。
4、
說一個我自己最近的觀念更新經歷。
在《關于閱讀,你可能感興趣的幾個問題》中,我提到自己篤信:思維認知決定行為模式——通過踐行的方式。這個觀念我相信大多數人也都會認可。
最近在《反脆弱》中,看到作者對“理論”和“實踐”的先后順序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闡述。塔勒布說,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理論在指導實踐,實踐在檢驗理論,換句話說,理論是先于實踐的。其實不然,更靠譜的應該是先祖們在平時的不斷試錯中逐漸總結出了一些方法,再被延伸發展出了理論,也就是說,實踐是先于理論的。
由此,我意識到自己的這個篤信其實只是其中一環,需要進一步完善。于是,我將其更新為:
1)思維認知決定行為模式——通過踐行的方式;
2)不斷地踐行又會反過來倒逼思維認知的更新,二者相輔相成。
用更新后的這個觀念,再回看觀念更新的問題(有點繞口),我們就會知道,大多數人固守在既有觀念無法突破的根本原因,也許是“想得多而做的少”,或者干脆想得都遠遠不夠,更別提做了。
5、
事實上,觀念更新這個事情,還真有一個科學定理可以支撐,并幫助我們來做到“觀念隨事實更新”——貝葉斯定理。
大致解釋一下:
如果有一個既有觀念A,和與之相關的事件B。
B的發生,會作為判斷A正確與否的依據之一。因此,B發生后,我們對A的信念初始值就需要做一個調整。
如此,隨著各種相關事件的相繼發生,既有觀念就應該相應不斷做出調整,也就是做到了“觀念隨事實而改變、更新”。
是不是挺有意思,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深入了解下這個定理。
END.
我是徐彥超。
企業級應用一站式解決方案實踐者。
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服務等領域。
微信公眾號:徐彥超(Xu_y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