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若木菡
攝影:王昌大? ? 莊生曉M
“越鳥從南來,胡鷹亦北渡?!?/p>
紅嘴鷗應是李白詩句中“胡鷹”之一種。
紅嘴鷗快要回返故里了,趕快去三江半島送別,他們這一走,又要等待,等待初冬才能歸來。
于是,三江半島岸邊,就有了這樣一幅人鳥嬉戲、天地和諧的畫卷。
歡笑的人們向空中拋撒著面包屑、玉米粒,這些美麗的精靈們煽動著雪白的、尖端黑色的大翅膀在空中叼接著食物。有的在半空中就接住了、有的俯沖近水面才接住、有的揚起雙翅騰到上空也準確地叼住了,更有甚者,瞬間停懸在人們伸出的手掌中啄食,啄一嘴趕快飛去,生怕被人捉了去似的,還有的已吃飽只為表演而沖上騰下、滑行飛翔、旋舞歡跳,也有的玩累了,漂浮在水面,任水流載沉載浮,或者艷麗的紅掌偶爾撥一下清波……
這是一副人與鳥類、人與自然怎樣和諧相處、親密無間的畫面?只見暖意融融的天空下,清幽澄澈、綠中泛白(水質里含石灰質)的江面上一片歡騰,人們的嬉笑聲、鳥兒的嘎嘎聲交織在一起,和著流水聲在天地間傳向遠方。
(可是,從真正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卻是不贊成人們這樣對它們進行投食,這會磨滅它們的野性,或者萬一食物不合適,反而對它們造成傷害。人們只需要遠遠地關注它們,愛護它們就好)
這就是活潑歡快的紅嘴鷗。他們每年的初冬從我國東北、西北、甚至西伯利亞乘風而來,飛越千山萬水來到我們的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以及它們匯流而成的浩渺平湖里越冬,一直到現在仲春時節才陸續乘風而去,再次飛越萬水千山,回到他們的故地。
當然,小城的這些江里,可不止紅嘴鷗一種越冬水鳥,黑嘴鷗、銀鷗、鴛鴦、赤麻鴨、秋沙鴨、中華秋沙鴨、骨頂雞等等幾十種鳥兒都從他們寒冷的故鄉飛臨這里廣泛分布于各種水域,而且隨著小城生態環境、綠化、文明衛生城市的建設,飛來越冬的、遷徙路過的水鳥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多,包括周圍的河、堰、湖泊、水庫都有。
冬日里,無論你到哪兒郊游、徒步,不用尋找,到處都可見到他們在水里無憂無慮、鳴叫嬉戲的身影。
只不過,紅嘴鷗與人最親近,最愿意做人類的朋友而已。他們俱不怕人,恨不能與人類握手言歡、把酒置腹。整個冬天這種人鳥嬉戲圖常有發生,在橋上、在河邊。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整個冬天,他們像白衣仙子一樣,全身上下皆著霜衣雪襟似的白衣裳,同樣白色的頭部,除了兩邊眼睛旁那個顯眼的一彎新月似的黑斑外,就只有艷紅的嘴唇、以及同樣艷紅的腳丫、翅尖和尾端的黑色略有不同。從何時起,他們戴上深褐色的頭飾了呢?難道他們也像孩子過年穿新衣裳一樣,回去之前也要換上新裝嗎?
的確,他們已換上了新裝,他們的頭部從雪白的羽色完全變成了深褐色或者深咖啡色,原本紅紅的嘴唇只有尖端有那么一點點淺黑,現在亦完全變成了黑紅色。
這就是紅嘴鷗繁殖期特有的標志,就像鷺類繁殖期會披上絲狀羽一樣。
小城鳥類專家王昌大老師這樣風趣地形容:“紅嘴鷗從二月底就已慢慢換上婚羽,準備回故鄉生兒育女了”。
是的,春天是鳥兒們戀愛的季節,不論是林鳥還是水鳥,不論是遷徙鳥還是留鳥,他們都要開始談情說愛、唱情歌、跳熱舞,并筑巢生兒育女。紅嘴鷗一回到故鄉也會毫不遲疑地投入到這項上帝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中去。
近40厘米、中等體型的紅嘴鷗是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鳥,屬于我國18種鷗族之一,主要以魚類及魚類尸體、蝦以及水生植物為食,也吃人們投喂的各種食物。他們大量繁殖于西伯利亞,于我國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和東北部濕地以及四川省的西北高原地區的湖泊、沼澤、濕地等也有繁殖。他們不用辛苦筑巢,在地上刨個淺坑、墊點干草即可產卵、孵雛。每窩卵僅2—3枚,雛鳥出殼就可隨父母活動,這一點像早成雛;但自己卻不能捕食,需父母用半消化的食物喂養,這又像晚成鳥。
他們有發達的皮脂腺,羽毛有很好的防水保暖效果,游泳時輕盈地漂浮于水上,一舉翅就可騰空起飛。常常成大群地在江面上盤旋飛翔,成為江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為冬日的江城人民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樂趣;累了時就停浮于水面或者在岸邊的沙灘上、露出水面的鵝卵石上曬太陽、梳理羽毛,休憩玩耍。
再見了,美麗的紅嘴鷗,我們在涪江邊等著你們帶上新的兒女凱旋歸來。
參考資料: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著
《西羌神韻——綿陽野鳥》王昌大編著、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