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常說“三思而后行”,好像先思考再行動是妥妥的,準沒錯。所以,我們身邊常有人因為不知道后面的路該怎么走而閑賦在家幾個月,就好像《歡樂頌》里失業又失戀的邱瑩瑩一樣,天天在家浮躁不安,迷茫不可終日。
其實,看邱瑩瑩的這段劇情時,我心里覺得好煩躁,看到她天天一個人在家給這個打電話給那個打電話,還一個勁神經兮兮地自言自語,實在很受不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自我反思,也不走出去,怎么知道路在何方?不過,慶幸的是,她有幾個比較靠譜的舍友和鄰居,在她們的提點與鼓勵下,她終于走上了求職的道路,最后因緣巧合之下被一家咖啡點店錄用,后來還在自己的不斷嘗試下有了自己的咖啡網店,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
因此,我覺得《逆向管理》提到的“先行動,再思考”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迷茫、沒有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行動導致的。
我記得畢業前實習那會,我毫不猶豫地投身到了教育培訓機構,因為暑期有過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我喜歡這個行業。
那時候,在深圳的一個小機構里給一些香港的小學生輔導功課,工作也挺輕松的,只是身邊沒有什么朋友,久而久之覺得日子過得很枯燥乏味,尤其是工作時間都與別人錯開,下午四點上班,晚上九點半上班,就算身邊有三五好友也玩不到一起??紤]到以后照顧家庭的需要,我開始猶豫要不要舍棄這個行業,因為畢業后的工作經驗會影響以后的發展,我必須做出慎重的選擇。
正式畢業以后,我放棄了深圳,回到了中山。找工作那段日子,我很迷茫,不知道該怎么選擇,天天在各大求職網站瀏覽卻始終找不到方向,那段日子想得白頭發都冒出來了。聽家人的勸告,考公務員?我不想要這種一眼能看到死的鐵飯碗,到時候“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更痛不欲生;文員?工資太低,而且是青春飯,不行;文案策劃?還不錯,但是都要求有工作經驗,自己完全拿不出作品,底氣不足......當然,我并沒有完全放棄培訓機構的工作,也在密切關注著它,所以后來才能夠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后來經人介紹,我去了一家機關單位當臨時工,正式開始體驗“鐵飯碗”朝九晚五的生活,它果然沒讓我失望,工作沒有挑戰性,完全找不到我想要的成就感,找不到自我的價值。所以,我在一家培訓機構找了一份兼職,日子雖然忙碌,但是過得很充實。
我覺得每個人走出社會以后都需要經過一段迷茫期,能不能走出迷茫就看你敢不敢不斷嘗試,只有勇于嘗試,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我終于了解自己最深愛的還是培訓行業,也許它很辛苦很孤獨,但快樂與滿足抵得過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