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培養高分低能的孩子,但也不希望培養低分高能的孩子,而是高分高能、綜合能力強的孩子。
所以分數重要嗎?一目了然!
分數的重要性從來都不與品質、綜合能力的重要性相對立,反而兩者應該相互促進。
只有學霸的父母才說分數不重要
在一次家長會的發言中,一位學霸媽媽就說,自己并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以來就認為孩子的分數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是啊,只有學霸的媽媽才說分數不重要。
有些學生可能天生就喜歡讀書,視讀書為最大的樂趣。對于這類“學霸型”孩子,不必和他強調分數,因為他已經足夠自覺,分數也很漂亮。
還有一部分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的家長也說分數不重要,其實是在為自己和孩子找個臺階下,或者是已經不抱希望,不打算走學習這條路了。
那么,分數決定了什么?
幼升小,重點小學7.5%的入學率;
小升初,重點初中4 % 的入學率;
高考,2015年一線城市211大學13.9 % 的錄取率,西部城市4.3 % 的入學率;
從7歲到12歲到18歲,每一個階段,無不涉及到分數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也許你會說,一定要讀大學嗎?喬布斯在大學里只讀了一學期就退學了,但他卻是“蘋果”電腦的創始人。我們且不去深究他從里德學院輟學后的十八個月里一直在旁聽、學習。單就概率上來說,這種小概率事件,你確定會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嗎?
所以考高分、讀大學,仍然是大多數、普通孩子要走的一條路。
試想,如果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連書都讀不好,卻指望他走上社會后,能夠突然大放異彩,工作能力超群,這個概率大約比中福利彩票還小些。
我們需要一場公平的競賽
要讀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無一不和分數相關。分數如此重要,然而很多人說:素質教育比分數更重要、綜合能力比分數更重要、人際交往比分數更重要......
我們成年人都知道,只要有選拔,就一定有比較;只要有比較,就一定有衡量標準。我們不否認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前提是教育部要能拿出smart的評估標準,否則,所謂的考核就很容易淪為錢權交易的工具。我們寧愿分數成為重要且唯一的衡量標準,這樣至少能孩子有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可以公平競爭的平臺。
所以,道理誰都懂,但在教育資源與學生數量不能完全匹配時,當教育質量仍然要分高下時,當社會無法為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提供空間時,請不要再說分數不重要。
當然,分數重要,但也要正確對待
說到這里,不免又提到另一個話題,那就是心理專家再三告訴我們的:孩子回家不要問作業、考試完后不要問分數,以免孩子有過大的壓力。
家長確實可以不問,但社會在要、學校在要,家長還要假裝不要,孩子能相信嗎?家長真的能做到嗎?
作為家長,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說的“還沒醒”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為孩子未來上什么學校、走入社會能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負責的。
無論我們有錢沒錢、有權沒權,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食其力、而且未來生活不那么辛苦的人。
分數,是孩子在學生時代,唯一可以證明自己、并為自己爭取到更好機會的標尺。
重點階段
對于人的一生來講
少時的分數確實不那么重要;但于他們的學生階段來說,分數卻又非常重要。
如果你認為重要的話,為什么要騙孩子,告訴他不重要呢?
他如此的信任你,如果他真的認為不重要了,最后考試考砸了,沒有好的中學、好的大學讀,我想那個說分數不重要的專家,不會給你的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所以,在孩子的學習時代、在我們以分數論英雄的人才選拔時代,分數真的很重要。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我們向孩子要分數,就像領導向我們要業績一樣——分數意味著他們能不能升學讀個好學校,業績意味著我們能不能升職加薪。
所以,我們必須向孩子要分數,只是并不能單純地只看數字表面--我們要看的是他現在分數里的空間、肯定他為現在的分數所付出的努力,而不只是一串干巴巴的數字。
在我們向孩子要分數的同時,我們也要客觀的分析自己孩子的實力,幫他制定合理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孩子有努力的方向、以免那永遠也達不到的目標將孩子的信心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