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七點起”是我大學有一階段常掛嘴邊的話,起初是很正經的一項早起計劃,幾日沒堅持下來,徒增了個笑話……
話說回來,從小到大,就沒有正經早起過。論經驗,也就小學時候為了爭前幾名到校(當然不是為了學習)而起得尤其早。再往后要么是諸如初中時期遲到被罰撿垃圾,高中時期常年遲到被班主任趕回宿舍貓了幾天“自學”,大學時期遲到索性順其自然把課翹了,工作之后日復一日踩點上班……我用著一貫的時間倒推算法,卡著時間,懶于早起。
最近開始自我改造,早起便是其中一項。過去一個多月幾乎是天天六點半起床(或許有人不理解對一個懶癌患者來說這個點算早),前兩個星期十分痛苦,到后來竟給自己培養了個生物鐘,常常是在鬧鐘響的前幾分鐘,神奇地自然醒了!
我開始回想這一個多月來的一些生理及心理變化:
第一階段:狀態十分痛苦和被動,時間是敵人。這個狀態持續了有十來天吧,感覺就是在跟心魔戰斗。
第二階段:規律地按部就班,時間是戰友。用詞有點矯情,但不得不承認開始逐漸習慣了一系列規定動作。起床,疊床單,關空調開窗,洗簌,下樓倒水,活動身子,套路一般每日重復,持續了兩三周。
第三階段:主動心態,時間是自己的一部分。直到這時我才開始體會到那句老話--優秀是一種習慣,習慣性地早起,不再給自己預設屏障,不再思索套路出法。
就這樣,我習慣性早起了。回想起之前問過一些朋友如何早起,如果他們是長期早起的,一定會覺得我的問題是有多么莫名其妙,這難道不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嗎!
所以,如果有早起困難,你覺得這是心理問題還是生理問題?值得思考思考。
說說自己的一些理解:
1.明辨是非
我并不認為早起就是一個絕對正確的事情,所謂早起的雞湯并非普世價值。然而針對個體去討論,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區分出是非的問題,不同的個體答案不盡相同。所以前提是要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什么狀態下的個體,想要成為什么樣的個體,早起是否應該成為支持這樣一種發展路徑的標簽。與之前克服早起不同的是,我不再認為早起是一個更好的選項,當我覺得早起僅僅是更好的時候潛意識總會覺得晚起也沒什么大不了。所以這次我只給自己兩個選擇: 是或者不是,沒有中間答案。
2.走出舊的舒適區
既然第一步我選了是,我給自己設定了要求,無條件執行。早起最難的就是鬧鈴響之后的折磨,會冒出一萬種理由讓自己再舒服地睡一會。這次我刻意跟自己過不去,無條件執行,這像是一紙契約,與此同時,設定不可抗力條件,比如生病。有意思的是,如此一來,我不敢晚睡了,因為我想多睡一會保持第二天精力充沛。
3.享受新的舒適區
后來我意識到早起是生理問題,心理障礙僅僅是初期的,過了那階段,早起成了生理本能。當然,還需要不斷鞏固,讓早起有一些小小的儀式感,相比于之前多賴床一會的舊舒適區,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舒適區。
早起之后,今天又開始了一項跟自己過不去的計劃: 每兩周寫一篇小文,以此作為開篇。
我不是黃榮,要多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