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最底端的生產者從來都不會得到最大的利潤,也不會是最終享用昂貴產品的人。小時候讀到的這首詩,最大的感覺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食利階層的痛恨。但是在今日看來,事情不是那么簡單。最初的生產者要把東西變成錢,先得賣得出去。而買賣東西,涉及到產品流通和信息收集等等環節,這樣就屬于商業的范疇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農民或手工業者,一般是不具備這么復雜的知識的,所以,掙不到本來就屬于商品流通環節的利潤,一點都不奇怪。假如,養蠶人能做到自產自銷,有固定的顧客流,那他已經超越了純粹的手工業者,而上升為生產者+商人了,商家致富,而穿羅披錦,這就平常了。
? ? ? ? 由此我想到,知識的生產者,時不時也同樣收獲甚微呢?我們每天都產出很多思想,故事,然后加工成文字。你看就光是簡書上面,每隔一小時會產生多少文章啊!還不要說各種公眾號,朋友圈等等了。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自媒體平臺的發達,給了每個人即時發表的便利。每個人都在說說說,能耐心看完別人的一個思想或觀點的有幾人?誰的時間都緊迫,誰也沒有follow 別人的感受的空閑功夫。可是,這么多的嘴在一直講一直講,沒有人靜下來去聽,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呢?這些文章水平參差不齊,珍珠魚目混雜其中,怎么形成生產力呢?你的思想再好也沒用,你要賣得出去,才能掙錢。所以,生產思想的人應該沉下心來學習,讓你生成有價值的東西;而另一部分人,則可以做知識和思想的商人,尋找,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加以加工,然后賣出去。畢竟,產品銷售成功才是王道,大家才能吃香喝辣。這樣,知識的生產者得以掙錢而繼續創作,知識商人也得以獲得利潤。如此一來,民眾對高水平的作品的期待或許得到極大的滿足。而從事知識篩選和銷售的人,也應該得到極大極大的尊重,因為他們打通了知識流通的環節。
? ? ? ? 在這個IP當道的不久的將來, 或許某一天,遍身羅綺者,就是養蠶人。期待,所以更要懂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