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可8:31-33
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并且被殺,過三天復活。32 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后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耶穌曾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可8:29)。之后,耶穌開始逐漸向門徒講明自己將要走的路,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本段經文即是耶穌的首次預言。
通得耶穌與彼的得對話,我們看到有意思的是之前不久那個堅定認信耶穌就是“基督”的彼得,卻在耶穌預言自己將要受難和復活的時候,十分同情地勸耶穌要不走這條路。為此,耶穌責備彼得為撒旦,并指出彼得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在這里我們看見一個問題,就是神意與人意之間的沖突。當我們以自己的意思來衡量上帝的旨意時,我們很可能就會犯彼得所犯的錯誤,而被仇敵所利用。
我們借此分享一個主題:
神的意思高過人的意思——神權觀
為更好地來理解“神權觀”,我們需要再來讀一處的經文:
【賽55:8-9】
8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9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在這里上帝非常明確地指出,他與人之間的不同——意念不同、道路不同,他比人高。當我們以有限的人意、理性去衡量或猜度無限的上帝的想法時,那里十分滑稽可笑的事情。因此,米蘭·昆德拉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只是這一次上帝并沒有對彼得發笑,而是發出了責備。
我們一一地來分解——
一、超越人的情感:彼得就拉著他
“彼得就拉著他”——
這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體現,表達了門徒對耶穌有關愛之心。
作為忠心護主的門徒,聽見主將要受害,在情感上他很難接受這一殘酷事實的。雖然,這事還未發生,也正因為還未發生,所以有避免發生的可能。于是彼得向主伸出了攔阻的手。從人的情感而言,這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反應,這是學生對老師的關愛,這是二人之間情誼的體現。
但耶穌并不領情,反而責備彼。對于彼得的“拉著他”的動作,耶穌也用一個動作來回應彼得: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
這個動作表明了耶穌的態度。他以非常正式、認真且嚴肅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態度。耶穌的動作,其潛在地表達是:彼得你拉著我,你對我們之間的情誼很認真,很在乎。我也很認真地,很在乎地告訴你我的立場——人的情感不能攔阻上帝旨意,人的情誼不能超越上帝的定旨。
這告訴我們什么呢?
我們在信仰立場上常常會妥協于人的情感。因為對朋友、對親人的愛,我們常常放下信仰的立場去遷就人的需要。
例如,我們中間那些未信主的丈夫或是妻子,常常以:“你愛我嗎?你在乎我們之間的感情嗎?我如果愛我,如果在乎我,你就不要去教堂禮拜”這樣的話來要挾我們;又如,和未信主的好友聚餐,他們總會以“如果在乎我們之間的感情,就把這杯干了”來要挾我們就范。
而我們為了保全兩人之間感情、友誼而常常妥協,遷就于對方,不敢正面表達自己的立場。這就是人的情感僭越上帝的旨意了。當我們的立場可以隨意被人的情感所左右的時候,對方會意識到我們對信仰并非那樣認真,堅定不可動搖。久而久之對方將不會再尊重我們的信仰,而我們就更難以在家庭和親友中有美好的見證。
當我們能清楚地區分上帝的意思和人的意思時,并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主次、先后次序的時候,我們一定討上帝的喜悅,并將獲得真正堅固的親情和友情。
愿上帝祝福你!
(未完待續,明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