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關鍵情節透露,不喜者慎點。
雖然《人生》足足十三萬字之多,但是稱其為中篇應該是沒錯。因為其人物、情節、時間空間跨度以及所包含的主題還不足以稱之為長篇。
《人生》描寫農村青年高加林從一個民辦教師到農民再到城市中的一名記者,最后回到農村的人生經歷,以及在這種經歷下,高加林與本村姑娘巧珍及自己的高中同學黃亞萍的感情糾葛。展現了當時時代背景下,農村知識分子精神及理想要求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高加林是一個精神層次很高的人,是一個既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又因為現實而感到自卑的一個人。在高中之時就喜歡研究國際形勢,在各個方面都十分突出,從而在精神層面上割斷了自己與農村的聯系。但是因為沒有考上大學,只好回到村里做一個小學教師。對他而言,這已經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不料,高明樓為了自己的兒子,竟然不再讓高加林繼續當民辦教師。高加林由此陷入第一次的人生困境。
而此時,本村姑娘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情終于不再壓制,她選擇了毫無保留的爆發。
高加林是一個精神層面極高的知識分子,而巧珍卻是一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農村婦女——陳立本確實間接上害了她。原本二人沒什么可能性,但是高加林正處于人生的艱難困境之中,加之巧珍確實美麗及對高加林的熱烈的愛,高加林選擇接受了巧珍。在這一點上,高加林明顯缺少思考。
二人沉浸在熱戀中,即使周圍人的非議亦毫不在乎。
正是因為有了巧珍,高加林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在農村做一輩子農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事實上,他的內心還是懷著對城市的向往,對理想的渴望,畢竟精神境界太高。
高加林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轉機,他的叔父從軍隊復員做了地區的勞動局長,他也就很順利的成了縣里的一名記者。
或許是因為自己高傲的性格,或許是因為想做給其他人看看,自己不比任何人差,高加林的記者做得相當出色。縣城里人人都知道這個年輕人了。
而這時,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愛漸漸由模糊轉為清晰。在經過了一番思量之后,黃亞萍終于向高加林表露心跡——毫不在乎自己與張克南盡人皆知的愛情。
高加林做了一番思考,這番思考的結果也是在預料之中的。
高加林與巧珍精神層次差得太多,只是在農村的時候限于農村環境下,這種差別并沒有展現出來。因此高加林可以和巧珍沉浸在甜蜜的愛情里。而一旦到了城市或者說回歸到自己的精神高度,高加林對于與巧珍的愛情便產生了對未來的恐懼之情。而且,巧珍終究只是一個農村婦女,這樣就限制了自己未來的人生發展。這在巧珍來城里看高加林,而高加林感覺與之差別太大的情節中就可以看出來了。
而黃亞萍呢?與自己在高中就非常談得來(種下了愛情的種子),現在在同一所城市里,精神層次相差無幾。加之高加林對于未來的向往——跳出縣城,走向更大的城市,黃亞萍顯然是比巧珍更好的選擇。
自己在精神層次上更需要黃亞萍,自己在前涂上更需要黃亞萍。所以選擇黃亞萍——這是不是愛情已經很難說了。
其實,高加林的這種選擇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加林的問題在于,自己與巧珍之間的巨大差距他明明是知道的,對于未來的恐懼他也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他卻忽略了,而選擇接受巧珍。既然忽略了,就應該好好珍惜,不應該拋棄巧珍。缺乏最基本的思考,盲目的做出選擇(即使對于黃亞萍也是這樣,思考明顯不夠成熟),這是高加林在愛情上最大的問題所在。
高加林毫無疑問的選擇了黃亞萍,兩人沉浸在熱戀中。巧珍嫁了人,開始自己的新的生活。
高加林被人(張克南媽媽)舉報“走后門”,縣里決定把他退回到農村。
高加林人生第二次困境。
自己與黃亞萍的愛情終結了。自己回到農村,失去了與黃亞萍戀愛的資格,黃亞萍不會選擇與自己在農村受一輩子苦。自己的自尊心也不允許。
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理想成為空話,他回到了農村,也只能踏踏實實的做一個農民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甚至時至今日,農村青年都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而高加林也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真實愛的是巧珍。
不是因為重新回到了農村,而是高加林成熟了。
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后,高加林真正的成長起來了。不再在事情上莽莽撞撞、缺乏思考,不再一腔怨念,對于自己、周圍人有了更加成熟的認識。
《人生》算是個悲劇吧,高加林對于巧珍的拋棄,與黃亞萍愛情的被迫終結,自己的理想與希望的破滅……農村青年的路到底在哪里?他們應該如何選擇?路遙發出了疑問,答案卻需要讀者自己慢慢摸索。
但悲劇之中蘊含了希望,這是路遙的特點。高加林終于成長了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高加林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而他,經歷過后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