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

人生是一座橋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結局,而是過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文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蔣勛

1

人生日常,庸瑣碌碌,一日三餐,并無大不同。世間那樣多的文學,卻是層出不窮,各有所味。

在蔣勛看來,文學的眼睛在于發現生活中的痕跡,感覺到人生的跡象。

這種跡象是非常奇特的感覺,就像是你讀到文中的某一句話,頓時淚流滿面,亦或是你在文字的行走之中,感受到生命的細流汩汩而出。

2

文學不負責真相,它是介于虛擬和真實之間,游離于陌生和了解之間,它不會是某種宗教,給你徹底的看破和信仰。

它帶有宗教的意味,但仍給你留戀和不舍。或者說更像是電影鏡頭里那漸漸拉遠的畫面和背影,余味無窮后,文學才有發芽的空間。

3

我們穿衣吃飯,再樸素不過,若原封不動的搬到文學里,就是非文學了。蔣勛先生認為文學要的是一種疏離,是亦真亦幻,如露如電。

作者既要保持狂熱的愛,也要有冷靜的克制。一旦作者被作品中的人物反牽著走,文學的敗筆馬上就有了。所以文學假象很重要,真實性的假象更重要。

4

文學的終極關懷是什么?是在真假之間徘徊,流動出人性的復雜和愛,是在感性和理性間矛盾,呈現出人生的各個面。

好的文學并不具有說教,卻可以讓讀者在文學形式內容里,建立自己對生命態度的思考。

在全視角的觀察下,獲得一種文學意義上的寬容,進而轉換和重新思量生命的存在。

5

文學不負責果腹,它的文學功能更多傾向于精神層次。所以蔣勛相信文學的感染。

有時候,太多的條目規定防止罪惡,都不如田野里的一朵百合有力量。這是文學的默契。

我們需要文學,不是為了表面上的光鮮,而是直抵內心深處的慰藉,是感同身受的靈魂體悟。

在燈火連三月的戰爭年代,有家書萬金的感嘆,在誤入藕花深處的醉酒時光,有驚起一灘鷗鷺的影像,在月明星稀的團圓之夜,有對影成三人的孤獨。

6

我們為甚么需要文學?這不是全部的答案。就像有時候,你站在窗前,看人來人往,日斜樹影,閉上眼,那種說不清的動容,就是文學乘著風,爬到了你的身上來。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坡生活》,獲取更多內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