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收到不少評論,引發了關于讀寫的聯想。偶爾內觀自己的文風還是挺有趣的,因一篇文寫后就鮮少再去回顧,自己的寫作風格往往讀者更為洞悉。在此謝過愿意留下評論的書友們。
┃發聲
文字被誦讀出來,感覺是十分微妙的。小時候語文講評作文課上,老師會抽選幾篇代表性文字,當著全班的面,邊評邊讀,大多是贊譽。那時候我的作文時常入選,每每看著一大摞作文本在講臺上,總禁不住多瞄幾眼。等到老師慢悠悠開始誦讀時,心臟又撲通撲通加快,似乎覺得同學們的目光都集中過來,不光是坐相,就連抿抿唇也覺得別扭。老師的發音通常圓潤飽滿,時快時慢,聽著聽著,竟有種陌生的錯覺,彷佛那篇文章不是自己寫的。倘若恰好當天老師咽喉疼痛,讓你自己朗讀,那種怪異別扭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心理至今記憶猶新。許多處詞藻當初寫時并無不妥,及至發出聲來便顯唐突違和。
后來,每當動筆寫兩句,就要心里默讀幾遍,雖然不大可能有人要你當眾誦讀了。在默讀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句子宜短,有些句子宜長,有些詞語宜簡,有些詞語又須添上個把副詞。就像一個作詞者依據曲譜填詞一般,與心中的曲調一一對應,行文通暢自是水到渠成。
┃視角
寫作和閱讀,在豐富視角這方面功效是一致的。一篇文章總歸圍繞著點東西,或抽象或具體,可稱之為作者的視角。有人擅長寫景,白紙黑字寥寥幾行符號便把景致鋪展開來,印象中最為深刻的當屬「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善于講故事的人在交際上更為敏銳,細枝末節也能道個明明白白。此外還有思考者們,最著名的是那些哲學家,遙想他們生平,應時常是獨處深思之狀,眉頭微蹙,神情憂郁。最后將所思所感付諸筆端,應該也只是分享的需要,熱愛寫作、享受被「點贊」的優越感都不太可能。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因共通的文字契合達成了短暫的一致視角。作者寫麻雀,寫風,寫善惡,你自然也感受這些。可能平日里你粗獷豪邁,憑借娟秀細膩的文字也能看到平日里不太可能注意到的風景。所以有人說,閱讀是生命的擴張。寫作其實也一樣,不同之處在于閱讀是移情,而寫作是內省。有很多信息堆積在腦海表層,未經寫作加工,其實是感受不深的。有寫作經歷的人都能察覺,動筆前是一個意思,動筆后不僅僅是這個意思。組織梳理成文的過程,要用到分析舉例諸多方法,這就迫使你去考究一些細節因由,頗有撥云見日之感。
┃雄辯
讀一些人的文字,猶如父母對待孩童般諄諄教導。他會告訴你這樣沒有那樣好,如何會成功如何會失敗,哪些惡習是要不得的,哪些東西是必須了解的。令我費解的是,大多數人對父母的耳提面命厭惡反感,卻對這類文字不厭其煩,諸如「不能不懂」「不可不去」「必備」「最佳」等詞藻大行其道。可能我從小較為叛逆,別人說一定要的我總不愛照做,這類文字我也是極為反感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對好壞也有各自的評價標準,我想得到「不得不」的,無外乎「呼吸」「心跳」這等性命攸關的客體,至于去什么地方,讀什么書,全憑喜好。
我一直不擅長寫議論文,老師曾對我說,議論文,就是鼓動洗腦,不管什么論點,一旦開寫了,就堅定不移地擁護它。什么是雄辯,就是跟個雄雞似的,誰不服就跳出來與你辯一辯。至今,我仍沒找到那頭大公雞的感覺。
┃音韻
古時候,詩詞歌賦是有音律的。好的作品講究韻腳,字與字間綿延悠長。而今國人對文學的追求造詣可謂江河日下,能準確表達出思想觀點就屬難得了,更遑論精耕細作咬文嚼字。加之網文猖獗,帶有廣告營銷性質的文字漫天席卷避無可避,潛移默化中文風難免帶點「歪」。有人說陽光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愛,通俗大眾文化的走火符合時代需求,但有時想想,當今讀者導向的文化市場也是存在「逆向選擇」的。通俗文章不太費力,文字或是俏皮或是帶點「和諧語」,似乎就更平易近人,反正意思也到位了,何苦修飾工整,寫得累讀著也累。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作品點擊率狂飆,內涵深刻的洞見文字往往不見天日。當挫敗感落寞感襲來,苦心孤詣的作者們自然難以為繼。
語言文字歸根結底是符號,閱讀則是技能,平時被通俗易懂的文字寵溺慣了,是邁不過文萃殿堂的門檻的。因此有必要專程讀一些「晦澀」的作品,一來曲徑通幽,少人領略的內涵更顯新穎獨到,二來翻譯「晦澀」的過程對鍛煉思維是及其有益的。平時寫作我也偏向正規嚴謹,因為文字寫了是給人看的,除非考慮幼齡兒童的閱讀需求,否則沒有必要「通俗化」。當然,我有充分理由相信閱讀我文章的人皆有大智慧。
不得不提一句,對偶押韻之類的技巧倒也有市場,在政府性報刊里十分受用,無奈多少年過去了,用語行文竟是沒什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