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適并不是知己,這是我看電影《長安三萬里》的感觸。
? 首先,知己需要互相深入了解。
? 電影中李白會讓高適陪他去江夏黃鶴樓葬好友、去登門尋求被舉薦、去揚州去長安找他。高適因此領(lǐng)略到他的灑脫和才情、知道他身世,看到他的朋友圈子、生活狀態(tài)。后來李白陷入父親去世后的困窘、入贅遭到排擠、投奔永王,高適都不知道,因為李白沒寫信告知,高適也沒主動打聽,李白落魄時找到或遇到高適才一一訴說。
? 而李白對高適的了解呢?看他怎么跟朋友介紹高適。認識1年后說,就是那個一槍殺一賊的人,10多年后說,是邊塞詩人,都是高適當時給李白印象最深刻的標簽。
? 李白鼓勵高適寫詩,讀到他的詩肯定他、為他開心。但高適更看重的是發(fā)揚光大高家槍法上陣殺敵。
? 高適在才華橫溢、自帶光芒的李白面前聽的多說的少,反而跟晚輩杜甫說了自己家世、抱負,也許是感受到杜甫關(guān)心、關(guān)注。也許是覺得大家是同類人可以溝通,因為杜甫經(jīng)歷2次科舉考試失敗,還要努力。
? 第二方面,知己互相理解、認同價值觀。
? 高適去揚州、長安看到李白聲名遠揚,但千金買笑、夜夜笙歌,不理解他不得重用的苦悶,不認同他這樣消耗金錢和光陰。
? 后來高適反對李白入贅,不理解他為了功名不惜后代改姓,不認同他選擇當大唐最看不起的贅婿。
? 而李白對于高適赴一年之約十年之約,感到莫名奇妙,即使一年之約是他主動提的,即使是他寫信讓高適速速找他的,他都忘得一干二凈。他也不理解高適不想從文為什么還去當哥舒翰將軍的掌書記。
? 第三,知己在對方心中有同等的份量。
?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李白讓高適陪他去辦什么事,高適都答應(yīng)。李白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高適腦海里。
? 但高適的意見和心情,李白不那么上心。他敬重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支持入贅,他便入贅。
? 電影中,李白幾乎是高適唯一的朋友,高適特別欽佩他的才華。而高適只是李白眾多朋友中的一個,而且不管論文論武都不是最出色的那個。
? 所以看《長安三萬里》我感受到李白高適并不是旗鼓相當?shù)闹骸5环裾J高適讓逆境中的李白感到心安,李白也給高適截然不同的體驗和啟發(fā),以至在關(guān)鍵時刻扭轉(zhuǎn)乾坤。
? 有的人并不是知己,也不必是知己,只要有善意、互相成就,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