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著】
如何面對孩子的負面感受?很簡單,接受他們的感受。
我們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能用我們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他們才能開始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個技巧:
⒈全神貫注地傾聽
⒉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⒊說出他們的感受
⒋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家長要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尊重孩子是合作的開始。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五個技巧:
⒈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⒉提示
⒊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⒋說出你的感受
⒌寫便條
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
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煩的制造者,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
⒈請孩子幫忙
⒉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⒊表明你的期望
⒋提供選擇
⒌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⒍采取行動
⒎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會讓孩子的行為朝著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父母使用懲罰,是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更好的管教方法。——《怎么做父親》
管教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奈,但必須強調的是,管教的意圖是教育,它是一整套的指導方針,目的在于培養孩子內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勵以及主觀能動性。管教必須以相互尊重和信任為前提,才能有效。而懲罰則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強制一個人,受懲罰的人幾乎不被受到尊重。——《不必訓斥的方法》
家長體罰孩子,并沒有制止暴力,反而助長了暴力。體罰給孩子帶來痛苦,也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暴力與抗爭》
困惑的家長錯誤地認為懲罰之后會有效果,但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管教方法根本不起作用,懲罰只能讓孩子更逆反。——《孩子就是挑戰》
我們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幫助。
生活的很多樂趣來自夢想、幻想、期待和計劃。讓他們對實現夢想失望,也讓他們失去了實現夢想的人生經歷。
許多時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傷了孩子的熱情,孩子會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他們會盡其所能來反抗。
有的時候,一個人的感受被接納后,他的抗拒心理會減弱。
我們善待自己,孩子也能善待他們自己。
似乎我們越是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孩子就在這方面做得越好。
和孩子一起生活,不僅需要我們耗費精力和體力,更需要我們付出愛心、智慧和恒久忍耐。
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讓孩子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
⒈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⒉尊重孩子的努力
⒊不要問太多問題
⒋別急著告訴答案
⒌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⒍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