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江南有丹橘》
作者: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江南:唐詩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江南這個詞,江南具體指哪里?我想大概可以做一篇論文了,這里只能說個大概。江南既有地理上的概念,又有文化上的概念,還有行政上的概念。地理上的江南,狹義上指的是長三角地區(qū),蘇南加浙北,以兩座天堂城市蘇州和杭州為代表。廣義上指長江以南,嶺南以北的廣大區(qū)域都可以叫江南。文化上的江南包含了部分淮南地區(qū),以揚州為代表的蘇中也屬于文化上的江南。行政上的江南有唐朝的江南道,所轄范圍和地理上廣義的江南接近。宋朝的江南路,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西省和安徽省南部。清初從明朝南直隸沿襲過來的江南省,相當于今天的江蘇和安徽兩省。至于本詩中的江南具體指哪里,我想還是指廣義上的長江以南地區(qū),因為這片區(qū)域就是丹橘的主要生長地。
丹橘:紅色的橘子。能吃嗎?能吃。好吃嗎?好吃。怎么吃?剝皮直接吃。上一首詩張九齡用了大詩人屈原的香草美人喻,這一首也同樣受屈原啟發(fā)。以橘喻人,也是自屈原開始。下面請大家欣賞屈原的《橘頌》,他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啊!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nèi)白,類任道兮。紛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后皇代指天地,所謂皇天后土。徠服:徠,同“來”。天地間美好的樹木就屬橘樹,橘樹生來就適合在南國生長。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命指橘樹的稟性,不遷就是不移。橘生南國,稟性不移。南國也就是楚國,恰巧楚國統(tǒng)治的疆域也與地理上廣義的江南接近。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壹志,心意專一。再加上心意專一,根深蒂固,所以難以遷徙。以上幾句都在在贊美橘樹堅貞不移的品格,一心一意的忠誠。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素,白的意思。綠葉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這里描寫橘樹的葉和花。
曾(céng)枝剡(yǎn)棘,圓果摶(tuán)兮:曾,通“層”,層層疊疊。剡,尖,銳利。棘,刺。摶,有幾種說法,有說同“團”,圓圓的意思。有說同“圜”,環(huán)繞的意思。我覺得摶同“團”,但不是圓圓的意思,而是聚集的意思,和“親友如摶沙,放手還復散。”(宋·蘇軾《二公再和亦再答之》)一個意思,其實就是南方的方言,把什么東西聚聚攏的意思。枝兒層層,刺兒尖尖,圓圓的果實團在一起,真是可愛。這里描寫了橘樹的枝和果。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文章,色彩,指橘子皮的顏色。爛,燦爛。橘子皮青中雜黃,黃中糅青,顏色燦爛。屈原歌詠的橘子不是丹橘,而是有青有黃的。不知是品種的原因,還是因為半生不熟的原因。這里描寫了橘子皮的顏色。以上幾句都在描寫橘樹和橘子的外貌,描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天天說過,會描寫才是真文人。屈原老師在這里為我們做了示范。
精色內(nèi)白,類任道兮:精色,鮮亮的顏色。內(nèi)白,潔白的內(nèi)心。橘子瓣外表包裹著一層白色的筋膜,又叫橘絡,內(nèi)白大概就是描寫的這個東西。詩人行文至此開始由頌橘轉(zhuǎn)而贊人。類,類似。任道,承擔道義的君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里的那個士。橘子真是外表精美,內(nèi)心純潔的好果果啊,就像是任重道遠的君子一般。
紛缊(yūn)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紛缊,繁盛而紛亂。宜修,修飾得體,恰到好處。姱,美好。對上一句進行補充,說橘樹長得茂盛而有神采,修飾得體而有風采,真美啊,不丑,不丑,著實不丑!以上是對橘樹和君子外貌的贊美。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嗟,嘆詞。爾,代詞,你。哎呀,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這么多年來,你獨立自守而不更異,怎么能不叫人高興!
上面兩句呼應前文的“受命不遷”,“紛其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廓,心胸開闊,光明正大。呼應前文“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你堅貞忠誠的稟性難以動搖,開闊正大的心胸無所私求。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蘇,清醒。橫,橫渡,橫越。你獨立于世,保持清醒。橫渡于水,不隨波逐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的意思。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你清心自守,戒懼謹慎,從來都不敢有所過失。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秉,堅持,保持。參,合。你保持的德行,恰如天地一般無私。以上都是對橘樹和君子內(nèi)在品性的贊美。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歲月流逝,我愿與你共度,長廂廝守,我倆做對好友。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淑,善。離,通“麗”,美麗。淫,放縱。梗,剛正。理,紋理,喻指法度。呼應前文“精色內(nèi)白,類任道兮。紛缊宜修,姱而不丑兮。”你內(nèi)善外美,而不放縱,正直向上,而有條理。對橘樹和君子的內(nèi)秀外美再做一次總結。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即使年紀不大,卻可以做我的老師。前文要橘做朋友,這里又要橘做老師,亦師亦友。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伯夷,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兄弟二人反對武王伐紂,認為這是不孝(傳說武王是抬著文王的棺材出征的)不仁(以下犯上,挑起戰(zhàn)爭,弒殺君主)的行為。但是武王不聽,滅了商朝以后,二人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他們二位在屈原的心目中正是“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榜樣。像,效仿。你的德行堪比伯夷,種在這里做我的楷模吧!
韓愈夫子有一篇《伯夷頌》可以做參考,看了就明白為什么屈原要在這里將橘比作伯夷了。我且摘錄一段: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這種堅守節(jié)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從伯夷、叔齊開始相傳,影響到了屈原,也影響到了張九齡,更融入進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血液之中。這是一條非常清晰強健的精神脈絡,完全可以再做一篇論文了,且在這里打住吧!愿這條精神脈絡,生生不息,綿綿不絕。
沒忍住寫了那么多《橘頌》,反而把我們的正主給冷落了,但是《橘頌》是值得好好讀一讀的。我們繼續(xù)這首《感遇》。
經(jīng)冬猶綠林:經(jīng)歷了寒冬也不凋零,還是一片綠林。比喻君子品格堅韌,能夠經(jīng)歷風霜。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豈,難道。 伊,那里,指江南。難道是那里的地氣和暖?不是因為地氣和暖啊,而是因為橘樹本來就有耐寒的本性。比喻君子內(nèi)心本來就有高潔的品質(zhì),并不是從外求得,表演給人看的。
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佳客,指的是朝廷或者皇上。前面寫的是橘林,可見不是指一個人,所以可以認為張九齡這一篇寫的是士林群像,而不是一個人。這么多正直高潔之士可以推薦給朝廷,奈何阻力太大。這個阻力不用說,指的是李林甫把持朝政,賢良志士不得進。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唯,聽任、任隨。循環(huán),周而復始,變化莫測。命運任隨自己的遭遇而轉(zhuǎn)變,變化莫測,不可捉摸。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徒,只。只說種植桃樹、李樹,難道橘樹就沒有樹陰了嗎?呼應前文的“綠林”。這里用了典故,我引用一下:
戰(zhàn)國魏文侯的臣子子質(zhì),因罪北逃,而在簡子面前抱怨,認為朝廷內(nèi)外有一半的人是他栽培的,可是卻與他作對,因此今后不再施恩給別人了,但簡子卻說:“如果春天種的是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而秋天也可以采食它的果實。但如果春天種的是蒺藜,那夏天不只不可采它的葉子,而且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因此就像種樹一樣,你所栽培的人是選錯了。”
典故里的桃李是褒義的,但是在這首詩里是貶義的。桃李在這里比喻爭榮斗艷、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張九齡一方面為正人君子得不到重用而鳴不平,另一方面又在警告朝廷栽培錯了人,將來要吃苦頭,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國家賢良志士的信心,他們?nèi)藬?shù)很多,可以支撐大局。
如果說上一首詩還只是他個人遭遇的抒懷,那么這一首詩則是為所有賢良志士鳴不平了。后來的事實也都如張九齡所料,朝廷腐敗,安史之亂爆發(fā),但大唐王朝并沒有被徹底顛覆,叛亂得到平息。再回頭讀這一句:“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不得不佩服張九齡的遠見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