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有個很厲害的同事曾說起過“沒辦法的,總要去經歷在廁所痛哭這樣一個過程?!碑敃r我不太能想象這個過程是什么樣的?工作而已,誰沒事去經歷這么一個痛苦的過程啊。
但當我現在再來回想過去一年的經歷,我好像能有一些感同身受了。
Part1:一段段痛苦的經歷
痛苦一級:掛鹽水中熬出的發言稿
時間回到去年九月,快月底的時候接到任務要做一個發言,很重要也很緊急,我其實努力在準備,但身體突然不適,需要去醫院連掛三天鹽水,而不巧的是,活動當天就是我掛鹽水的第三天。
為了能做好這次發言,第一天的鹽水我是在改稿子中度過的,離開醫院時已經快半夜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去一個學校磨課結束,帶著修改意見匆匆吃了晚飯,我又去掛鹽水了,這一天除了繼續掛鹽水改稿子外,我還需要做一個發言ppt,于是我半夜回家繼續奮戰,這時的我絲毫沒覺得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即使手上針眼還依稀可見,身體也并不在最佳狀態,但對完成任務的執著堅持讓我完成了ppt。
一眨眼就快凌晨三點了,迷迷糊糊睡了幾個小時,我正式踏上了一天的活動現場,順利地完成了發言任務和現場活動,于是我整理好東西,繼續完成第三天的鹽水。
事情結束了,但自己還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我竟然可以掛著鹽水還能把稿子完成了”的驚喜體驗中,這份在掛鹽水中熬出來的發言稿,回過頭我還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了,怎么可以為了一個發言而把身體放第二位呢?但當時我絲毫沒這覺悟…
痛苦二級:中耳炎和高燒中的錄課
第一學期又恰逢督導+教學評比比賽,異常忙碌,從十月開始,我就同時在準備2節督導聽課和1節比賽課,還好有驚無險完成任務。
比賽進入了下一階段,需要提交一節新的完整錄課,于是我馬不停蹄開始準備,不幸的是在提交比賽材料前一周我感冒了,鼻塞+嗓子啞,但沒事,精神還是很好的,于是我又趁熱打鐵周末兩天拼命做準備,只等周一去試教了。
周一早上被耳朵痛醒,一開始隱隱刺痛,但好像越來越痛了,實在堅持不住去醫院檢查,竟發現中耳炎了,說是因為鼻塞引起的,而炎癥還引發了發燒,當我現在醫院外的十字路口,陽光隱隱露出照得我暖洋洋的時候,我心里卻涼涼的,“我的課怎么辦呢?材料都準備好了,難道我不繼續了?”于是我立馬做了個決定,下午回學校把課錄了,然后再請假回家養病。
于是我帶著高燒,以及說話就耳朵刺痛的難受,和學生上完了比賽課。沒想到的是,上課前我懨懨的,話都說不出,但進入上課后,我竟然精神異常好,說話都有力氣許多。雖然課沒有上完,但比起交不出視頻的結局,當時的我已經很滿足了。
接下來幾天,我就回家安心躺在床上每天測著體溫上上下下,直到周五才終于退燒。
這一次別樣的錄課經歷,是挺痛苦的,但當時的自己光顧著耳朵的刺痛,已經顧不上思考這個痛苦了。于是我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疼,周一又去上班了。
于是我很幸運的中招了——甲流,并且再次帶著高燒完成了比賽的答辯環節,我似乎覺得自己已經進階了,發燒也像沒事,答辯完去醫院就醫時,護士都驚訝于發燒39+都沒覺得自己燒的很高嗎?大概可能我已經被病毒搞得沒知覺了吧…
痛苦三級:開課前的情緒奔潰
第二學期,我身體不錯,除了一次全天滿課導致的太累發燒外,一直沒有身體的不適。
但身體是好了,各類工作卻接二連三不斷來。
第二學期我要上一節課,沒有案例參考、跨年級借班、與我原本的工作沒有重疊,導致我除了要完成已有工作外,還需要額外自己找學生、協調時間、設計課程、尋找資源,這對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而這個挑戰又與很多其他事情沖撞在一起,如團委換屆、校園開放日、學生比賽、學校運動會、小主綜調研等等等等。
當所有工作都集中在一個時間段撲向我,而我還要拼命思考“三批不同體驗階段的學生應該如何在校內被允許的時間段完成項目”、“最后這節課到底如何呈現”的問題時,這讓我很焦慮。
所有事情都環環相扣,而又被重重制約,同時還有很多待定事件像盲盒擋在你不知道的前方。我是棋局中的棋子,卻又要下棋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于是在五一假期前的夜晚,我在床上釋放了所有的情緒。
那一刻,我好像感受到同事說的那種經歷,是極度精神緊繃下的痛苦和情緒釋放后的莫名輕松,這個臨界點,很微妙。
起伏終究要歸于平靜,所有未完成的工作也需要擦完眼淚一件件做,于是大哭以后我異常清醒,直到半夜都在梳理醒來后的工作應該如何繼續(《情緒奔潰后恢復思考》)。
當然,所有的工作都順利地在截止時間前完成,開課也圓滿結束,一切的一切都歸于平靜,我又好像回到了平時的自己,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
痛苦四級:培訓后的背痛
緊張又忙碌的一學期終于要結束了,又接到了全市緊急培訓的通知,于是結束了學校工作,又開始了緊張的培訓活動。
培訓內容緊湊而密度大,內容豐富而有價值,讓我不得不全神貫注記錄筆記,生怕錯過了任何一條有用的信息,導致我連廁所都不敢去上,除了中午吃飯的一小時,我幾乎和培訓座位黏在一起,不是在記錄培訓內容,就是在整理培訓內容,讓我既滿足又充實。
兩天的線下培訓結束后,我終于可以回家放松一下了,沒想到這一躺下,就再沒好過。
隔天醒來背痛腰痛脖子痛,痛到無法坐著,只能短暫站著,或者躺著,我估摸著大概是培訓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于是我躺了半天,下午又找了幾個全身拉伸的視頻來做,放松肌肉和身體,希望緩解不適。但似乎效果微弱,除了拉伸的時候感覺身體有所緩解,只要結束拉伸,又開始各種難受,于是從下午到晚上,我一直在拉伸緩解自己。
休息了一天,隔天又去參加了半天會議,回家后感覺自己前一天的拉伸白做了,于是我又繼續拉伸,然后忍痛參加了第三天的培訓。
當我忍著完成培訓后,我以為自己很快就能恢復不適,但沒想到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去新疆的徒步旅行,耽誤了甘南旅行,整個暑假都在理療、看病恢復自己從頸椎到脊椎腰椎的不適。
這次背部疼痛的經歷,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疼到只能躺著,疼到半夜連著胃一起疼,疼到連晚上睡不著,需要抱膝蹲著或者不停地做背部拉伸的動作才能緩解,甚至疼到快不能呼吸,也許這是緊張的培訓導致的,也許這個隱患早已存在好幾個月而培訓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從結果看,真的不敢再回憶這段痛苦。
當我在開始寫下以上這些文字前,我還一直反復回想起那些痛苦的經歷和身體的不適,無法從過去一年的痛苦中走出來,也會害怕新的一年這些痛苦會循環重復。
我被困在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恐懼中。
但,當下的力量告訴我們,過去不可追憶,未來還未開始,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把握和抓住的時刻。
所以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將過去打包整理收進記錄冊,并努力從這段經歷中定位好當下的自己,以便能收拾好自己,重新出發。
part2:重新審視自己
在18年時,我曾給自己做過一年的人生實驗手冊,養成了一些我認為對自己長期有幫助的習慣,但當隨著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的增加,我在不斷的舍棄和不得不舍棄中,將他們都丟在了工作之后,從而導致自己的身心偏離軌道,產生諸多問題,那與過去幾年相比,我有什么不足和進步之處呢?
一、思考不足
所以和6年前的自己相比,我變壞的地方有:
1.缺乏運動
其實在前幾年我還保持每天運動的習慣,即使無法在家運動,也會借著上下班的時間騎車運動,保證自己在運動的狀態中,但自我搬家后,運動時間和運動的機會似乎都大大減少,很多時候因為白天太累或課后服務太晚而回家直接倒頭就睡,因此,運動時間從每天運動,逐漸減少到幾周一次,最終沒了運動的固定時間。
而缺乏運動最直接導致的就是身體變弱,每天睡不醒、胃口一般、情緒一般、身體脂肪變多……最終的結果就是,身體免疫力變差,容易生病。
2.拖延癥
原本,我習慣提前很久開始準備做一件事,慢慢做,比如先做一些調查,然后每周推進20%的事情。但現在卻不一樣,由于要完成的事情比以前多了很多,而每件事都需要花精力去思考去執行,很多事只能排隊等著被完成,最終導致我開始短時高強度做一件事,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不好的信號,這說明我對工作壓力的閾值變高了,間接導致自己短時強壓高強度工作,從而更直接地去傷害自己的身體和精力。
3.大幅減少記錄
我覺得記錄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不論是什么方式的記錄,都是對一些事情的再思考和整理。
但是今年整年完成的文字記錄只有50條,這與我之前的每日總結差的太多,時間不夠、太累了想睡覺、忙著加班、刷刷手機放松一下等待,每天總有理由不去記錄,因此被記錄下的內容越來越少。
4.缺少協作能力
在工作中,我也存在許多與人合作中的不足,如不懂得發揮團隊的力量、不會劃清自己的工作范圍、缺乏人際交往、不懂拒絕等等,這些問題也導致自己在工作中時常覺得自己是在孤軍奮戰。
5.精力管理不足
我就有個不好的習慣,當有事情沒做完時,我總會一直想著它,即使手上不開始,但心里一直記著,其實這對自己的精力而言是一種消耗,行動沒開始但情緒已經開始了,當真正要開始行動時,又覺得情緒不積極狀態不佳。只有一件事時這種精力被消耗的感覺還不明顯,但當很多件事都排隊被解決時,這時的腦子就一直在運轉,思考手上在做的事,同時還要分心給未開始做的事,所以有限的精力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時間久了就像手機電池,還沒用就沒電了。
當然,精力管理也會影響時間管理,沒有高效有序的管理程序,工作量增加后就容易出問題,忙到飛起但效率不高,第二學期的情緒奔潰就有這個問題。
二、找到閃光點
除了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外,在這一年高強度的工作中,我自然也有許多進步和收獲。
1.從無到有再到優的主題活動設計路徑
這一學年,我從原有的課程跳出來,做了幾個新的主題活動嘗試,其中2個主題是比較完整的。過去幾年的教學,我是手上拿著有限的外部資源,思考如何將它們轉化成活動,這個過程已經有一定困難了。今年,我嘗試突破,真正遵循文件要求,從學生身邊的真實現象和真實問題出發,自己找資源、自己設計框架、自己實踐,去形成主題活動。
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大的滿足就是在主題活動真正落地的這段經歷,這不僅是學生即將有的經歷,更是我作為設計者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經歷。2個完成的主題活動從選題、學生背景調查、主題背景調研、自己學習相關主題知識、結合相關要求設計框架、細化框架形成主題、進行實踐、邊實踐邊修正設計、完成實踐和修正,從開始到最后文本資料就有五六版,小改就更多了。
雖然最后的版本依舊有許多可改進之處,但這是一個想象轉化為現實的物化成果,不完美卻真實。
我不需要停留在文本中的完美,而喜歡能夠去掉重重濾鏡后依舊保持真實的東西,我在努力達到這個想法,也正走在這條路上。
2.正式參與區域磨課
作為區中心組,剛進組的時候我對去學校磨課挺怕的,不知道如何用短短一次聽課就指出要害。對我而言,我需要深入了解了主題活動的前因后果后,我才能把自己代入到當下課時中連貫地去感受這節課。
但其實磨課這件事,也是需要實踐才會有經驗的,沉浸式感受是一種個別化方案,根據課型標準提供模版化的修改意見才是磨課的第一步,于是我就在孟老師的帶領下一次又一次進入到磨課場景。
在磨課時,我會遇到各種各樣全新的學習主題,也會遇到各種經驗不同、經歷不同的老師,我會在伙伴們的意見中思考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看課視角,也會在思索伙伴們的想法時聯想到自己的教學困惑,更會在看課磨課過程中收獲學習許多教學的新方法,這些有趣的過程不僅積累了自己的磨課經驗,也間接積累了自己的教學經驗,雖然至今為止我還沒獨當一面,但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除此以外,每次磨課都需要評課,這也算是完成“作業”了,因此每次都需要對磨課的經歷再做一次復盤,就著某些關鍵點再深入思考一下,也許就能提煉出評課的發言稿了。
3.完成了第三次區域教師教學評比
四年一次的區域教師教學評比,我參加了3年,第一年拓展、第二年信息,而今年是探究(綜實)。在開始這一年比賽時我有點慫,因為第一年拓展時,最后一輪答辯環節,我被評委問懵了,尬在臺上的經歷非常不堪;第二年信息比賽時,最后一輪我在臺上借班上課,臺下評委一言不發全程無交流;今年會是怎么樣呢?抱著這種不好的感受,我還是努力準備,卻在最后兩輪深受發燒的折磨,但好在這次答辯沒讓我尬在評委面前說不出話。
其實每次參賽我都有很不好的經歷,不論是準備課時的忙碌,還是課不好時的焦躁,都讓我很難受,但我一直抱著“當你感覺痛苦時,你是在上坡”這樣的心態認真去做,一切難受都在行動中消減為對課要上好的執著。
這三次比賽經歷,也見證了自己教學上的進步,從第一次參賽的懵懵懂懂,到第二次參賽的到處求建議,再到這一次參賽的力求真事真做,雖然三次比賽課型不同、內容不同、上法不同,但背后的教學理念卻從沒變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在實踐體驗中發現規律、在主動參與中提升能力,而我更重要的是激發、引導、指導,設計更適切的學習支架、組織更適合的學習活動,幫助不同學生進步。
4.及時反思和記錄
雖然這一年,我的記錄數據很少,但對教學的思索卻從未停下,當我在準備2個主題活動時,我的記錄內容主要有:
1)反思自己上課的細節(《設計適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問題拋給學生,解決問題》、《上崗工作第一天小記》、《記錄上崗工作后的反思及二次上崗》、《一次關于人工智能辯論的課堂活動》)
2)反復推敲學生能力與教學內容的匹配度(《對于獲取和加工信息重點在哪里的問題,終于有新的突破了》、《對于職業體驗的困難點》)
3)學習新內容的自我吸收(《杭州學習之旅的再回顧》、《一點思索的記錄》、《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很有趣》、《關于職業體驗最近的一些學習》、《對職業體驗的更新的認識》)等等。
這些記錄有些是靈感來了主動寫的,有些是腦子里一團漿糊時整理思路寫的,有些是想法不同無處宣泄時寫的,還有一些是雖然很累但還是想寫兩筆后一發不可收寫的,不論哪一種方式開始寫,最后都會被如實記錄下來。
其實,記錄是一種很好的清零的方法,當我們心中被很多事纏繞時,找個樹洞傾訴、寫一篇私密的日記、錄一段語音等等,用你喜歡的任何方式記錄當下你的所思所感,這時的自己像在倒垃圾,但又需要一件一件拿出來有序地倒入垃圾桶,所以我們會從混亂、無序、焦慮中解脫出來,最終歸于平靜。
5.“完成比完美重要”
這句話是很多年前一位朋友說的,當時在還未開始做一件事前,這句話鼓勵了我開始跑步、學習演講,后來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追求完成就好,我希望能更好、再好一點,甚至希望沒有瑕疵,達到完美。
所以我做所有事都會全力去做,努力去思考如何沒有瑕疵、破綻,做到完美。當只有少量事情時,我很享受這個不斷捉蟲達到“完美”的過程,但當我手上的事情翻倍出現,還總喜歡擠在一起出現時,做到“完美”讓我很疲憊,身心皆是如此,但追求完美已成習慣,這個慣性讓我無法降速甚至停下。
我這才意識到,一味高要求、事事求“完美”真可怕,時刻為了達到高目標而神經緊張、時時琢磨哪里還有不足之處反復摳細節、總是不滿足自己當下的成果,在不斷地自我否定和“還可以更好”中,透支自己的精神能量。
于是在答辯前我又發燒了,還沒準備好發言稿、ppt,還沒想好評委會問哪些問題,種種不“完美”讓我更焦慮,但身體已經被迫停下,當我躺在床上冒出“放棄”的念頭時,我仍不希望自己以“不完美”的狀態去面對這場答辯。
但事已至此,到底是過程更重要,還是“完美表現”更重要呢?最后我以一種非常不“完美”的狀態結束了這場答辯。
當我丟掉了“完美”的包袱,回想這個過程時,我又想到了“完成比完美重要”這句話,誰都希望能以最佳的狀態、最好的姿態面對所有事并處理所有事,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你越執著什么就越難以得到什么。
而你越想求什么,又證明你越缺什么。當我希望事事完美時,我是否希望的是一種肯定和認可?而肯定和認可背后我又缺什么呢?也許是缺少自我的認可吧。但向外求,永遠無法求到我所缺的。
所以做完一件事而不是做完美一件事,又有何不可?
再者,降低要求,只求完成,也許還能收獲更多的幸福感~
part3:眼看腳下重新出發
在我剛入職時,教研員曾說“一個新老師的前五年很重要”,我一直記著這句話,認真學習和實踐,努力汲取各種新的東西,嘗試每一個比賽,做好每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的機會,因為我希望能做到教研員說的“成長”。
第0入職年:制作一本自己的人生實驗手冊——記錄過去一年自己的成長
第1入職年:眼界決定了你想象的天花板——記第二年的總結
第2入職年:從云端回到地面,學習是不變的話題——記第三年的成長軌跡
第3個入職年:奮力沖上每一個浪頭——記一學年的經歷與感受
第4個入職年:選擇or not?——記第五個總結年
第5個入職年:去做你覺得有意義的事——記一學年的感受
而現在,我已經過完了第六年,這一年是前五年學習成果的再提升、再應用、再轉化,我覺得有艱難但也很順利,依舊是在我熟悉的道路上繼續挑戰打怪。
接下來,我不再是一位“新教師”,過往的思維慣性和節奏不應再繼續使用。
那我該用什么樣的節奏前進呢?
人生是曠野,不是小徑。
所以這個問題值得我用接下來的一年去摸索。
希望自己能保持基本的生活習慣,保證身體的健康,不求完美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努力記錄當下的所思所感,小步去嘗試新事物,始終擁有好心情和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