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晚歸,路過樓下步行街大排檔,不知怎么突然想起“夏天的味道”這個詞,然后發現記憶中各個階段對夏天的印象竟然都不一樣呢!
(一)
我是在塞北小城長大的。山城晝夜溫差大,到了夏天,即便白天熱到35度以上,早晚沒有日照時還是會比較涼爽。
因為城市實在太小了,又很少外地人,“六人理論”在我們這兒三人足矣,所以鄰里之間極熟悉。那時還沒有廣場舞,每到傍晚,家里的老人們就帶著小馬扎(折疊板凳)和大芭蕉扇出來納涼。老爺爺通常要占個路燈下面的好位置擺起“楚河漢界”,老奶奶們則挑個視野寬闊方便看孩子的地方嘮閑嗑。我幼時不比如今的木訥慢熱,長得乖嘴又甜,會唱歌會背詩,儼然一個小吉祥物,長輩們都愛把我帶在身邊。所以學齡前關于夏天味道的記憶就是路旁樹下老人們慢慢搖著的大蒲扇,還有“老張家二小子大學畢業沒回家去上海了,找了個浙江的小姑娘處對象,聽說明年就結婚”、“后院兒XX家媳婦前兩天又生了個閨女,估計做完月子就得出去躲罰款了”之類的各種家長里短。
(二)
上小學后,沒那么多時間在祖父母身邊,每天放學要乖乖回家寫作業。炎夏里,爸媽下班后總會提個西瓜回來,在冰箱里放到沁涼,等晚飯后三口人用勺子挖著吃。
有時我媽心血來潮就拉我去逛夜市。九十年代車少路寬,夜市就擺在主干道的兩旁,基本上夏天太陽剛落山就七七八八的出攤了。那會兒大概也沒有城管,賣衣服的、賣小吃的……各種小攤連成上千米。每次到夜市,我媽都要買點涼皮涼面或是鍋貼炸燒餅之類的給我,偶爾也會讓我去打槍游戲的攤子上玩,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是一元十槍。
所以每當回憶起那個年齡的夏天,總要聯想到冰西瓜的涼爽和夜市的喧囂。
(三)
中學時,學校給所謂先進班的學生安排了周末的奧數和競賽英語課,反正每天的印象里都只有上課。2000年前后教室里連電風扇都沒有,于是每到夏天,學生們在白天刺目的陽光和燥熱的氣溫下昏昏欲睡,直到吃過晚飯上晚自習時才仿佛大夢初醒,一個個又精神煥發的在下面講小話、抄作業、偷看課外書。
忘記哪年夏天,有次晚自習課間正是雨后,我和當時某好友還捉了只蛤蟆帶回教室,驚起一片笑聲。
我想,中學時期夏天的味道可能就是晚自習時那一點點的放松,還有同學們嬉鬧中建立起的情誼。
(四)
我的大學時期有某一段時間過得不算愉快。
那時候開始學會了獨來獨往,學會了壓抑本性。也是夏天的某個傍晚從圖書館借書出來,站在館前的臺階上,突然發現學校傍晚時分的天空特別美,夕陽把整片天染成了從粉到紫的過渡色。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只有新海誠的動畫里才有這樣美的天空。
過了太多年,當時的很多記憶都淡忘了,我甚至不記得學士服是什么顏色。只有曾震撼過我的那片天空成為關于大學時期的夏日回憶。
(五)
畢業后來了廣東。
這邊的夏天特別長,從三月可以一直到十一月。于是人們一年里有好多個月都可以相約吃宵夜,樓下的大排檔觥籌交錯聲有大半年能持續到后半夜。
剛來的時候,因為十幾個同學簽到同一間公司,大家經常玩在一起。那時薪水低,下班后去大排檔叫上十來個菜或是點上一堆烤串,再叫幾打啤酒,就可以就著各自一天的工作學習內容聊到十點多。整個夏天都是大排檔的煙火氣息。
后來慢慢的,跳槽的跳槽,回老家的回老家,僅剩的幾個人也都紛紛結婚了,沒那么多機會再聚。雖然后來也有很多朋友同事,也常和不同的朋友聚會暢聊。但都不會像那年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一樣在初入社會的迷茫中傾吐心事,相互扶助。夏天的特殊之處,大概就剩下時有的臺風和暴雨?也許還可以加上這幾年走紅的小龍蝦。
嗯,有小龍蝦味的夏天其實也蠻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