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29日,這是簡書100天日更計劃的倒數第3篇。
昨天,我們話題聊了賺錢的話題(沒事,還是多賺錢,因為生活很貴),在其中,我們講到了一個觀點,關于貧窮,借用薛兆豐老師的觀點,貧是因為我們年輕,我們當前的財務狀況沒什么錢沒,而能力和經驗的積累需要一定的時間尺度,所以我們很正常的會感到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年輕,還沒有到獲取資本財富的年級。但是我們可以不窮,窮代表著的是窮盡了,沒有希望了。試想想,我們年輕人多少是又貧又窮的人,又有多少是貧而不窮的呢?在《奇葩說》的節目上,薛兆豐舉了詹青云的例子,青云為了攻讀一個哈佛的學位,借了一百多萬。從財務狀態來說,她欠了一百多萬是貧,但是她不窮,因為她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年輕的時候,懂得花錢投資自己,換取未來長線的發展。
所以,我們不要再說自己窮,我們只是貧,沒有錢,但是我們對未來是滿懷希望對。說到窮這個話題,可能在我們身邊都會回響著這兩個詞,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大抵很多公眾號都在推崇富人思維,貶低窮人思維。但其實,我并不喜歡這兩個詞匯,一方面是它們帶有嚴重的階級劃分,把人分成了富人和窮人,但兩者之所以有思維方式的區別,很可能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他們貧,缺錢,思維方式不應該成為背鍋俠。另外 一方面,這兩個詞匯并不精準,富有的人難道就沒有窮人思維嗎,不見得吧?貧窮的人難道就沒有富人思維嗎?不見得吧?我們看到多少中國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供孩子上學讀書,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所以,更精準的表達應該是富裕思維和稀缺思維。
最近在得到 APP上,聽羅胖講了《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戰列艦“大和號”的故事。當時的“大和號”可謂是海上的巨獸,可以抵御當時絕大多數的炮彈和魚雷攻擊,排水量甚至比現在一般的航母還要大,但是后來故事很悲催,在太平洋戰爭中,花費巨資的“大和號”非但長時間沒有參戰,而且到最后參戰的時候,也被迅速擊沉了。我們從歷史上看總會覺得日本人建“大和號”愚蠢又盲目,但是當我們回到歷史中去,我們會看到這并不是日本人一廂情愿的妄想,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當時,質量取勝的大和號的造價相當于1.5艘美國的戰列艦,而且美國的航母在對戰大和號這種戰列艦并不具備優勢,所以當時日本建“大和號”是他們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理性的最優解,但是為什么后來“大和號”沒有派上用場呢。總結起來就是一句流行的話,貧窮限制了日本人的想象。當時的日本沒有意識到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也沒有認識到太平洋戰爭的全貌,更重要的是沒有看到航母的巨大潛力。(具體可以到得到?APP羅輯思維654期)
在這里為什么要取太平洋戰爭的故事呢?因為思維方式的差距大到可以影響一個國家,小到影響每個個體。正如獵豹移動CEO傅盛說: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是思維。
今天,我們來認真剖析一下到底什么是富裕思維,什么是稀缺思維。
在很多公眾號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窮人思維的描述是他們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關注的也都是眼前的錢,不愿意花錢對自己做一個長期的投資。但是,當我們把這一層說法再往里面挖一層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種思維方式的形式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帶來的結果。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很容易就會養成這樣思維方式,因為他們是真的缺錢,很多時候是迫于生計,沒辦法的事。所以他們是在錢這個資源上的稀缺,當我們在苛責這種思維時,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很難想象他們的設身處地是如何?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一樣,帶來的思考方式也就會不一樣。有些人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有些人生一直是處于困難模式也有。幸運者偏見會讓我們只看到大抵成功的人,很少讓我們看到那些失敗的人去哪里呢?
在《稀缺》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人的大腦好像一臺電腦。因為機能有限,它會把更多的內存用于處理優先級更高的問題,代價就是擠占其他程序需要的資源。而對于窮人來說,缺錢無疑就是他們面對生活優先級最高的問題,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省錢上時,就會拼命的用放大鏡去尋找省錢的機會,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個惡性循環會不斷俘獲大腦的機能,降低我們的大腦容量,從而降低我們的智商,以致于我們很容易就會其他問題上因短視而犯傻。在這個過程中,稀缺會帶來一正一反的效果,正的方面是說它會讓我們專注于緊急的重要事情上,反的方面說的是會讓我們的視野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圍里,從而忽略了其他的東西。就像我們看那些雜技表演,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上看,兩只手怎么可以這么快不斷的接球,拋球,但是玩雜耍的人看到的只是那顆即將落下來的球,然后把它接住。
之前看《人民的名義》里面有一句臺詞讓我很觸動,就是貪官趙德漢從每一筆經受的款項中榨取錢財,全部換成現金擺在別墅中,整整一墻,連冰箱也都塞滿了。在事情敗露被抓的時候,在檢察官面前痛哭說的那番話,
我一分錢都沒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很窮,窮怕了……
窮怕了,表面上說的是因為沒有錢,受過了沒錢的痛苦,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窮了,這才是真正的可怕。內心的匱乏感是再多金錢也無法填平的。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內心真正強大的人,他們是有他們內心的富足感的。這種富足感也就早就今天我們所說的富裕思維,他們更多會考慮自己為什么要付出,而非付出之后需要多少的回報,因為付出本身加載在身上的成長就是一種回報。所以當具備富裕思維的人看到機會來臨時,他們不會過多考慮擔憂自己是否能夠得到,而是馬上去開展行動,努力去抓住機會。對他們來說,千萬不要讓我們抓住機會,一旦我抓住了,我拼了命也會抓住。
貧窮,可怕的不是貧,而是窮,尤其是心窮,因為心窮,我們會拒絕成長,自然也就不會投資自己;因為心窮,我們就會形成管窺效應,從而看不到更長遠的未來;因為心窮,我們會不自覺的向外去索取。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說:“一個人要想真正成長,必須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時,又有所追求。”我們想要告別稀缺思維,我們必須首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的舒適區在哪里,哪些又是自己不擅長的,優勢在哪里,哪些短處又是可以提升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去突破自己的心牢,飛向更高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