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整個閱讀歷程,我們經歷了暑假的自由閱讀,開學后的教師導讀、生生共讀階段,最后達到運用所學自主閱讀、拓展閱讀的階段。
整個過程教師逐漸放手,教會學生讀、激發學生讀,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目送。
來說說,作為語文教師,我是如何精心設計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
當然,這里的“活動”是廣義的,指“聽、說、讀、寫、畫、演”等一切能讓學生動起來的、靈活的學習形式,這一切都是以“讀”為核心的。
下面是《三國演義》專題的閱讀教學具體過程:
01
整合資源,進行專題教學
我們找到語文教材和自讀課本中所有與三國相關的篇章、詩詞,以及《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和裴松之注版的《三國志》。
比如教材當中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背誦”)與《江城子·密州出獵》(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第六單元”)都引用了孫權的典故,我就將它整合進這個專題進行處理。
從裴注版的《三國志》中能夠找到孫權射虎這個典故的原文,就可以那來給學生自己讀。
02
《三國演義》專題“閱讀課型”設計
“教”,教的是讀書方法。根據課標要求正常講授即可,此處不詳述。“導”,導的是讀書興趣。
以“三顧茅廬”導學為例
三顧茅廬這出精彩的故事,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在于不厭其煩的人物鋪設和環境渲染。我列了表格引導學生梳理體會這一點,這是必做題目:
在選做部分我設計了四個角度的寫作,都配有教師指導。比如角度三,從諸葛亮的朋友和他自己的口中你感覺到諸葛亮的志向是隱匿還是入仕呢?下面配有的教師指導是要格外關注小說中人物所唱的詩詞。
到了青梅煮酒論英雄導讀,我們就換了一種方式。
比如這一段落,在老版的《三國演義》完全按照原著去配,而新版的三國這一段加了不少的臺詞和戲份。
我為學生播放了相關的影視片段,請學生討論孰優孰劣,再組織辯論。
曹操請劉備赴的這次酒宴是不是鴻門宴?導學件上給了鴻門宴的語文知識,辯論之前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依據在導學件上梳理再發言。
這些經典片段的教師領讀都是希望能夠以點帶面地教會學生怎樣閱讀《三國演義》,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03
自主閱讀,展示成果
表演
接下來是學生的自主閱讀,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閱讀的成果。
在挑選片段時,發現經典片段中正面表示吳國的不多,我就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選了鄧芝使吳和孫權與周泰這兩個故事來表現吳國人物的風采。
孩子們對此次三國片段的演出有極大的熱情,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很多小組都自發借來了戲服和道具。不論是臺詞、動作還是表情,都體現著對人物和故事的用心揣摩。
三國人物畫像
在閱讀深入期,我布置了三國人物畫像這項作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精細研讀文本,揣摩人物形象。
考慮到不是每個學生都善于畫畫,我布置成選做作業,鼓勵原創,也可以參考甚至照著網上的資源畫。先給大家看一組原創畫像:
第一幅荀彧的畫像,服飾和低頭行禮的體態無一不表現了他是漢臣非曹臣的政治立場。
第二幅形式感非常強烈,一面表現關羽的赤膽忠心,另一面又表現了他的剛愎自用。
第三幅黃忠,須發表現老齡,闊肩表現健壯,畫面前部著意突出的弓箭表現他的神勇。沒有認真研究過人物,不會有這么準確的表達。
第四幅董卓,小作者在眼神上花了心思,用斜視和挑眉來表現董卓的唯我獨尊。
?
還有一些學生參照劇照或動漫形象來臨摹,學生挑選的過程,臨摹的過程,其實都是對人物的理解體悟。
我們還在課堂上交流和討論這些畫,比如為什么用紅藍雙色表現關羽?為什么在眾多曹操的劇照中挑選了這一幅來臨摹,他表現了人物怎么樣的性格?用色和影視形象的略有差距你是出于何種考慮?
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之間思想碰撞的過程,這引起一些學生饒有興致地再次去翻書,再次去讀書。
每天課題演講
每天進行5分鐘的課題演講,與同學交流自己閱讀《三國演義》的感想,可以評說人物,也可以議論小說手法等。每一天每一位同學都對其他同學是啟發觸動,同學之間不甘示弱,表達的欲望非常強烈。
聽音樂猜人物
新版三國演義背景音樂特別豐富,我們選了一些只有旋律沒有歌詞的純音樂,比如有刺殺董卓、臥龍崗血戰長柏坡、痛失荊州、白帝城托孤等等,PPT上展示的就是網易音樂的音樂菜單,我們給學生們選項,讓他們將音樂和情節匹配起來,這個活動學生的興致很高,也做答得比較準確。
這些活動看似都是針對個人的學習任務,但事實上通 過講評和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閱讀呈現出了互相啟發的效果,而教師的指導作用也在其中得到了體現。通過這些活動我確實感到班里閱讀《三國演義》成了一種風氣。
習題中對話?
?這道題既落實詞牌這個語文知識點,又帶領學生做了相關拓展閱讀。做詩句閱讀那也是很重要的閱讀形式,何妨不輕松一點,有趣一點。
?這道題是為了對學生暑假自由閱讀《三國演義》的情況進行摸底而設置的,這道練習題既考察了學生對于情節的掌握,又需要他們對人物做出判斷。
希望用練習題讓學生帶著懸念和我一起思考,一起讀書。這道題是我自己在閱讀時很有感觸的,這本小說一面大張旗鼓地歌頌關公的神勇,另一面又對他的殺人舉動進行了批判。
這道題是以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小說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習題是讓學生填諸葛亮和徐庶這兩個人名,能填出來的人不多,但是檢測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最想通過這道題讓同學開始注意到這本小說的反思精神,我覺得這就是閱讀品質的提升,就是以教師閱讀引導學生的閱讀。
?這道題給了一段小說選段讓學生填寫這位將軍的名字,這個選段講的是呂蒙至今延憫,他的一位同鄉為防大雨打濕鎧甲,取了民間的斗笠來蓋,被他揮淚斬首的故事。
出這道題不是想把閱讀搞成煩瑣的記憶,而是因為讀《三國演義》很容易把注意力只放在曹操、劉備等一線人物身上。
其實這部小說塑造的人物眾多,而且每一個都很生動,通過做答這道題,我希望學生能夠關注更多的人物,領會更多人物的風采。?
?這道題是楊修之死的閱讀題,出這道題是希望他們都能注意到這個故事的插敘特色。《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非常擅長講故事,從情節排列中就可以看出來,這道題在學生做答時出現了一批精彩而又有趣的答案。我雖然沒有時間專門給學生開文學鑒賞課,講這部小說的敘述特色,但是通過作題,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這部小說的藝術風采。
?這是一個文言文閱讀題目。在《三國演義》小說第36回中,作者借別人之口道出徐庶原本是一個游俠,為替人報酬而殺人,后被朋友所救,尤適感激,折節向學。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中提到了這段故事,我讀到后覺得主題十分適合學生,就出成了課外文言小段。這道題其實是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汲取教育營養以語文的形式哺育給學生。
用習題的形式讓學生與小說對話,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而不是平鋪直敘地填鴨,是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不是單一于細節的考察。這些題目撒豆成兵,時而關注情節,時而關注人物,時而聚焦主題,時而又聚焦寫法。雖只是一滴一滴,淅淅瀝瀝撒到學生身上。但是潤物細無聲,焉知不會在某個際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個春天?
無論是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還是命正習題提升閱讀本質,都需要以閱讀者的心貼近書籍,以教育者的專業姿態貼近學生。
最后關于以“以習題提升閱讀質量”,我還有以下三點思考:
首先,應該以教師閱讀提升學生閱讀,因此堅持原創習題,在習題中體現自己作為語文教師的閱讀思考;
其次,練習題的形式靈活機動,不需要專門的文學講座,猶如游擊巷戰,比較好的解決了時間有限而閱讀無限的矛盾;
最后,要充分發揮習題的導學功能,以往一說到出題,檢測功能被談論和被應用的比較多,我這里特別想談的是練習題對于學生閱讀的引導功能。它拋磚引玉,點到為止,卻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時不斷實踐做題時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