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間生靈,順其天性,各有所適,這才是生命享受的至樂
【賞讀】
《書后又一紙》,是板橋家書中的一篇,寫于《濰縣署中于舍弟墨第二書》之后。在《濰縣署中于舍弟墨第二書》中,鄭板橋談到了兒子的教育問題。此時他在山東濰縣任縣令,而獨生兒子留在家鄉(xiāng):“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玩耍,務(wù)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yǎng)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后面又講道:“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qū)其殘忍之性。”為培養(yǎng)兒子的仁慈之心,勸家人不要為了逗孩子樂而養(yǎng)籠中鳥。本文作為上封信的補充,又進一步闡述了并非不愛鳥,實為愛之有道的主張。
世人養(yǎng)鳥,觀其毛色,聽其音聲,讓這些小生靈為家居生活增添色彩與生氣。但鳥兒失去天空,淪落為人的籠中玩物,又何其不幸。鄭板橋說,真的愛鳥,不如多種樹,房前屋后種下幾百棵樹木,林蔭蔥郁,自會吸引鳥兒們飛來。每日黎明,睡夢初醒,臥在被窩里,便能聽見鳥兒的婉轉(zhuǎn)和鳴,一抬眼,就能看到屋外鳥兒彩羽繽紛,飛翔來往,不比欣賞一兩只籠中鳥樂趣大多了嗎?由鳥及人,對世間生靈,順其天性,各有所適,這才是生命享受的至樂。這就是“仁心”的意義:心中存仁,才能夠懂得給萬物生靈以自由,才能欣賞到生命真正的美麗。
“十六通家書,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小處見大,平實中富哲理,是鄭板橋人生智慧的總結(jié)。
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做中舉人、進士及宦游、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這六個階段。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 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鄭板橋出身于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后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得志加澤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zāi)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開倉賑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之后,他靠賣畫維持生活。鄭板橋的一生,經(jīng)歷了坎坷,飽嘗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他敢于把這一切都糅進他的作品中。
鄭板橋的作品突破了傳統(tǒng)花鳥畫藩籬,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現(xiàn)”,不是前人藝術(shù)的翻版,也不是遠離生活的筆墨游戲,是有著獨特個性,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國內(nèi)外人們的歡迎。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的審美標準,喜歡有個性,有意境,有創(chuàng)新,有感染力的作品,這就給我們啟示:作品只有具有個性、創(chuàng)新,才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編摘王這么《雅人有深致》
(公眾號“黑白咖啡鐘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