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的全面轉型其實早就已經開始了。應該如何轉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問題,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
中國歷史的轉型要看宋代,因為宋代真正的告別了唐代的世界巔峰。宋代是一個轉型期的經濟形態,宋代之后就是元代,被蒙古擊敗的宋代是第一個被落后的民族擊敗而且被全面取締的一個朝代。
宋代之所以會被元代取締,宋代在這當中做了哪些事情?
這里有三個不得不提的人,第一個是江西的王安石,王安石1042年考中進士,在1075年的時候因為宋神宗起用他成為了宋朝當時的宰相;第二個是宋神宗,20多歲當上皇帝,可以說宋神宗在歷代皇帝當中都是一個勵精圖治非常有上進心而且克己復禮的皇帝。為什么一個有才的宰相和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皇帝卻沒有辦法帶來一次好的變革呢?王安石的變法在1086年保守派得勢,也就是第三個人司馬光,當他得勢之后,新法全部都被廢除。王安石在1094年郁郁而終,病逝在鐘山。
王安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時也還是一個文人。王安石的作品其實在詩詞歌賦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詣,但是我們看到王安石的作品我們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王安石廢除了北宋早年的奢靡之風而強調實用主義,而王安石可能最要命的問題就是過于實用主義。
王安石的變法的做法?
王安石啟動了青苗法,是指在青黃不接之際,當時的災民都是向上等戶(富人)去借高利貸到了秋收之后再用長出來的禾苗去還。王安石提出的是用國家的常平倉(國家的儲備糧)來替代原來的富戶放的高利貸,以國家貸的方式來對于農民去進行放貸,當然要比高利貸要低很多,這樣以來觸動到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奶酪”,遭到了非常多的反對,以及后來王安石推動的市易法也使原來很多大商人的壟斷當中的一些利益被收歸國家。
王安石的目標其實是富國強兵,這個也是宋神宗能夠博出命去支持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宋神宗年間確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國庫積蓄可供朝廷兩年的財政支出,也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傳統勢力,讓國家變得更加強盛起來。
可是王安石的變法為什么會失敗呢?
第一,過于追求實用主義;第二,沒有推行價值觀,而更多的推行的是方法、制度和工具,這個是王安石變法當中觸動絕大多數士大夫階層利益的非常重要的根源。
還有一個人叫朱熹,非常了不起,中國文化通常很難把一個人評價為圣人,但是中國有四個人確實在中國文化當中被評價為了圣人—孔、孟、朱、王。前兩個大家都知道,就是孔子和孟子,后面兩個就是朱熹和王陽明。王陽明之所以可以成為第四個也是受了朱熹的影響。王陽明的心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朱熹的心理之學的延續。
朱熹為什么能夠得到這么大的榮譽?
朱熹在后來也成為了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學。朱熹的圣人稱號是被后來幾百年的朝代當中不斷的給夯實出來的定義。因為朱熹的做法和王安石不一樣,他是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用了一套價值觀的方法輸出來讓富裕的老百姓的藏糧來幫助貧民。他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一旦發生災年不再完全依靠政府開倉賑災來解決問題,而是民間基層組織就能夠保持社會穩定,這是朱熹為中國的封建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
朱熹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他不是強調實用主義,而是從價值觀的導入去進行這樣的動作。原來宗法制度,宗祠只是王侯將相(上層社會)的一個權利。但是朱熹卻把宗祠的做法推行到了民間,他先是從他的老家江西開始入手,讓富戶和貧戶都能因宗祠而團結在一起,所以中國最大的民間信仰還是祖宗崇拜。以前王侯將相上層社會才會有的宗祠到了朱熹的年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倍@樣的信仰和價值觀的植入讓富戶之藏可以用來救災民,災民就不再需要只是依靠國家的賑濟,可以從身邊的宗祠內部的富戶當中得到援助。后來的經濟學家研究但凡在宗祠發達的地方、宗祠密集的地方,災年發生災民叛亂、災民起義的數量明顯要低于其他的地方,這就是朱熹做到的最大貢獻。
朱熹和王安石之間,兩個人都是做變法和轉型,他們之間有什么巨大的差別呢?
第一,王安石更加關注的是術,而朱熹更加關注的是道;第二,王安石沒有很好的去處理那些利益既得者他們的障礙,而朱熹卻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把宗祠建到基層,某種程度上用宗祠綁架了富戶,用了一種更加柔和的變革方法;第三,王安石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線,從朝廷頒發一個命令進行改革(青苗法、市易法),但是朱熹走的卻是自下而上的變革路線,讓人們在基層去建立宗祠,而且要形成宗法的儀式,每年大概會有七八次,各種宗法儀式,讓人們在價值觀方面得到改造,之后再發富民之藏去救貧民。企業變革國家轉型同樣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