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有過“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經歷?
這周給各位推薦的電影正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它的名字叫《淘金歲月》。
電影真得很老,網上竟然找不到16:9的高清版本。但這部電影的原著可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半自傳體小說《苦行記》。
電影講述了馬克·吐溫年輕時在西部探險的親身經歷。只是那時他的名字叫山姆。
山姆和保守的哥哥性格不同。他喜歡到處旅行,喜歡走不一樣的路,見不一樣的人,吃不一樣的飯,喝不一樣的酒。總之一句話“無自由,毋寧死”。
當然,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代價自然只有金錢了。
“有錢了就去游遍歐洲!”
隔著15年的屏幕,聽到山姆喊出這句響亮的口號時,大叔瞬間想起了沒事打飛的去倫敦喂鴿子的梁朝偉。
讓我們回到電影,賺錢已然成了年青人山姆的人生目標。
像山西靠挖煤發家的土豪一樣,山姆也將目光投向了礦石。只是他想挖的不是黑色的煤炭,而是黃澄澄金燦燦的Golden(說人話就是金子)。
山姆的想法并非空想社會主義般虛無縹緲,因為當時的美國正處在淘金熱最火的時期。
“到西部去,彎下腰就能撿到金子”的廣告語隨處可見。
但現在的觀眾都知道廣告向來夸大其詞,大片的牛肉只是廣告創意,到手里只有分不清是牛還是豬或者是什么的肉渣。
同樣的,當時的西部雖說有金子卻非常少。而且荒蕪得像被遺棄的墳場,還危機四伏,殺人越貨就是眨眨眼睛的事情。
可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再有萬難,也抵不過去倫敦喂鴿子啊。山姆議不反顧的踏上了向西去尋找黃金之路。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兇殺、賭博、欺騙、搶奪……這是山姆在西部所有經歷的關鍵詞。但好在善良的人到哪兒都有好運,山姆一路走來收獲了無數珍貴的友情。
正是這些朋友讓山姆躲過了殺人不眨眼的史雷德、罕見的暴風雪、騙人的賽斯……
同時,也讓他對愛情、夢想有了更深的認識。
而這些認識共同匯成了一個主題:人生的奇遇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拼命去找尋甚至苦求某件事件(某個人、某件物品……)往往得不到,但在這一過程中卻會收獲到另外一些意料不到,卻同樣非常重要的東西。
而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們在面對困難、陷入低谷甚至是面對毀滅性的打擊之時,有足夠的勇氣重頭再來。
山姆也是這樣。
他歷盡千辛萬苦沒能找到一粒金子,但卻最終成為了一名記者。然后,他以記者作為基石,開始了通往作家的道路。
如果非得找個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只有請上宿命論者的理論了:每個人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其實,馬克·吐溫陰差陽錯成為大作家的經歷并非罕見。無獨有偶,LEVI'S(李維斯)創始人的李維·斯特勞斯也有同樣的奇遇。
李維·斯特勞斯和馬克·吐溫一樣到西部淘金,結果和馬克·吐溫同樣沒找到一粒金子。當所有家全部耗盡后,他只得把一批滯銷的帆布做成了褲子拿到淘金工地上售賣,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褲子因為結實耐磨竟然大受淘金者的歡迎。
回家算了算賬,李維·斯特勞斯發現賣帆布褲子比淘金還劃算,立即放棄了找金子的念頭而轉向賣褲子。那時的他絕對不會想到,他當時的走投無路之舉,竟然引領了全球近兩百年的牛仔褲時尚潮流。
既然上天已經給你作好了規劃,你也應該擼起袖子好好努力了吧?
注釋:《淘金歲月》(Roughing It),導演查爾斯·馬丁·史密斯,2002年美國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