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安逸的環境下呆久了,很容易生出倦怠,久久之難以走出舒適圈,將自己的懶惰和怯弱比作享受生活,實際上不過是為了逃避現實。
每個人都喜歡安逸的生活,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奢靡。突然有一天你要求這個人去辛勤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耘,只為吃上一頓飽飯,倘若沒有生活的巨變,這無疑是不可能的。
這本英國作家法拉斯圖爾筆下《闖入不適區》一書,教人們如何克服天性的懶惰,勇敢的傳入自己不適應的區域。
“舒適區”和“不適區”的選擇,不是快樂和痛苦的選擇,其中藏著的人生道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古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人的選擇決定了行動的方向,影響著未來的命運。
這本書以女性的視角來詮釋人生中的不適區,從古至今突破和挑戰都夾雜著痛苦和磨難。
古代,人們對女子的壓迫和約束涉及生活到精神各個方面,女人既要學習三從四德和女戒,也被要求溫柔賢惠,相夫教子,忠貞不二,這種約束是單方面的。
如今,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已經深入大多數人的內心,以現代女人的視角來看古代,無異于是突破了不適區。
為什么有些人很難走出舒適區呢?
關鍵在于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每個人都喜歡讓自己更舒適的環境。
一個人身處舒適區,不會有緊張和緊迫的情緒,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我們以感情為例:
著名作家周國平寫道:“在某一類人身上不值得浪費任何感情,哪怕是憤怒的感情。”
年少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到愛情之中,真誠的投入感情,愿意向下兼容,即便是對方犯了原則性錯誤,也愿意給其改過的機會。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解釋,叫做“沉沒成本”,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的越多,越來越輕易割舍。
最后,一步步接近地獄卻不自知。
舒適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限制自我成長的圈子,圈子內的人難以突破,心中向往著更好的生活,卻遲遲不敢邁出那臨門一腳。
時光,就是在舒適和安逸中一點點消磨。
網絡上有句話叫做:“莫欺少年窮,莫欺中年窮,莫欺老年窮,人死為大。”
雖然是句戲言,可人的眼前如果只看得到歲月靜好,又怎能抵御未來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