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技術辦公室是哪個屋啊?”
走廊內迎面走過來的“大哥”,沖我問道。我扭頭看了看后面,確定是問我后,內心拒絕的我,抬手指了指旁邊一個辦公室。
生氣歸生氣,轉念一想,自己也許真的是人家的“哥”,畢竟也是要奔三的人了,已經不再“二”了。
自己認為的年輕,其實已不再年輕。
1 、恐懼三十歲
去年有一段時間,一想起自己還有一年就三十歲,心中就不免有一絲恐懼。
我當時問辦公室大我幾歲的一個哥,“你當時三十歲之前恐懼過年齡嗎?”。
他說“接近三十時恐懼過,真正三十歲那年反而沒有了這種感覺,估計是麻木了”。
我當時半信半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正如他所說,三十歲這年內心沒有了恐懼,更多的是感覺時間消逝的更快了。日復一日的生活,使我日漸麻木,以至于常常忘了每天做了什么。
30歲,那個曾經感覺很遙遠的年齡,曾經有些恐懼的年齡已經悄悄走進我的生命里。
2、 焦慮的三十歲
昨天我對朋友開玩笑說:最近感覺很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難道三十歲以后身體機能開始退化了。
朋友很認真的告訴我,他也有這種感覺,他認為這是焦慮造成的。他說,這個年紀的我們,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的位置不上也不下。在這個還沒有混出成績,也沒有掙到大錢的階段,內心比較敏感,周圍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焦慮,生怕被這個時代落下。
我認為他說的有點道理,焦慮是我們的通病。
工作中越來越多的90后,95后進入職場,并慢慢成長起來,隨時想取代我們,我們焦慮。
生活中已離不開保溫杯,身體漸漸變的“油膩”,我們焦慮。
人工智能、無人技術等黑科技正在飛速發展,身邊有了越來越多看不懂的東西,我們焦慮。
但是我覺得焦慮是好事。
因為焦慮的產生,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想要做出改變。
3、年齡不是停止改變的借口
羅曼羅蘭說過: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
三十歲以后,如果不去改變,不去學習新生的事物,慢慢的思想跟不上時代,最終會活成我們所討厭的樣子。
年齡不應該是我們停止改變的借口。
不要問過了三十改變還有用嗎。因種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現在。
不管三十歲,還是四十歲,也不管能活到多大歲數,希望我們都能如歌曲《追夢赤子心》歌曲中唱到那樣:“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
愿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