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笑來老師在知乎Live上做了題為《1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閱讀操作系統》的講座
讀書最終的目的是什么?理解、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等,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理解,那么采用什么形式和方式只是手段,比如邊看邊劃重點、寫讀書筆記,反復看,看了以后整理筆記等等,如何能夠確保理解和學以致用的基礎上提高效率。
1、隨便翻翻就可以的書你看它干嘛?要看就認真看,甚至是使勁看。什么是使勁看呢?就是認真地、反復地閱讀很多遍。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讀的信息簡直是太多了,都要像你說的只字不差的閱讀,豈不是讀不過來,豈不是注定要落后?我告訴你,信息爆炸是沒有錯,但知識并沒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真正的知識生成成本是非常高的,真的不是那么輕易被產生出來的,等你一路認真閱讀到35歲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自己用的上的知識其實少的可憐,甚至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錯過的地步。
2、這每一章,其實都在講一個概念,一章就講一個概念,先告訴你,那個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義,然后,再告訴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然后再告訴你怎么用這個概念,怎么用是對的,怎么用是錯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然后就是練習題了,考核的都是剛才說的那些,你看看是不是這樣?你看,物理書是這樣,數學書是這樣,化學書也是這樣……一本書其實就那么十幾個概念,確實都是一樣的吧。
學校再發新書的時候,別人都在包書皮,我卻忙著把那本書里概念整理出來抄到一張紙上,一會就背下來了。再厚的一本教科書,不也就那么十幾個概念一張紙嘛,真的不難背下來。對,就是那種絕大多數人鄙視的死記硬背,當然不一定看得懂,但沒關系,每個字都記下來,無論當時是否真的理解,那些概念倒是只字不差的刻在腦子里。至于理解嘛,不著急,有一整個學期等著呢。所以,在我眼里,上學的時候學習課本要拼命,這事對自己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在我的世界里,其實就是古人說的“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其實根本就不用千遍的嘛,自己背過,上課的時候老師解釋過,跟同學討論過,反正就是很多遍了,沒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每個人的操作系統建立,首先是要起步去做,比如開始閱讀、開始學英語,然后慢慢找出一些方法論,不斷的迭代、完善,時間久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產生了。沒有誰試一下子進步的,也沒有誰是天生就能馬上給出語出驚人的論斷的,背后一定有你做不到或未曾付出的努力,且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閱讀操作系統中有一種病毒,它任意蔓延,它任意肆虐。因為從來不知道有這個病毒存在,所以也從來沒想過給自己的閱讀操作系統安裝一個殺毒軟件。于是,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覺得有道理,看什么都往心里去,你想想,這可不可怕。這個 病毒是什么呢?這個病毒就是偽裝成“事實”的看法。這多少讓人有點驚訝,因為在文字之中,分清楚事實與看法原本是最基本的閱讀訓練,但經過這么多年我的觀察,幾乎99%的人不知道這種能力的重要性。
你以后要經常做這種練習,乃至于它最終會成為你的習慣。看一篇文章,最初的時候你不妨把它打印出來,然后把文章中的事實畫出來。什么是事實?就是那些常常無需證明,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事實的東西。然后,你再把文章中作者的看法畫出來,然后,你仔細看,這些看法有怎么樣的證據有怎樣的支持,講真,一篇文章的質量,一篇說理文章的質量完全取決于此處。你可以有看法,但你最好有支持。很快你就會有一種能力,用這種能力去判斷一個作者靠譜不靠譜。有些人張口就來看法不斷,卻完全沒有證據支持和道理支持,那還有什么可看的。
李笑來說記筆記的目的是什么呢?無非2個嘛,第一怕自己忘了,第二是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記筆記理順各種關聯幫助自己深入理解。我的習慣是要么不讀,要讀就使勁讀,在概念、關聯、邏輯、科學方法論以及事實與看法的分別上輪番閱讀,弄不清楚絕不罷休。等我罷休的時候還需要筆記嗎?都已經記在腦子里了。還有一個問題,你記筆記是給誰看到呀,顯然是給自己看的,所以筆記沒那么專業沒那么漂亮有什么關系嘛。
總結
1.打破幻覺
2.要讀就要認真
3.如何認真?
a)概念
b)關聯
c)邏輯
d)科學方法論
4.如何像作者一樣閱讀
5.輸出可能更為重要(當你在輸入的時候你就必須保證你的輸出質量,為了讓你的輸出質量足夠好,你就必須保證你的處理質量,為了讓你有所可處理,你就必須保證你的輸入質量。所以,輸出其實常常是會倒逼輸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