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王陽明《傳習錄》,畢竟是圣賢大儒,和弟子們探討格物致良知,還真有點《論語》的意思。早些年,還曾認真讀過曾國藩家書,書里零零碎碎的告訴子侄家庭瑣事,風格和《傳習錄》實在不同。
前者,類似隔壁條件好悟性高卻還很努力的別人家的“怪”孩子,后者,卻妥妥是一個天賦平平高考復讀了幾次老實巴交的“乖”寶寶;前者,龍場悟道,獨創心學,儒學自成一派,配享孔廟,后者,殫精竭慮,謹小慎微,巔峰急流勇退,謚號文正;前者,探討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心靈教主指揮眾生,后者,咬牙堅韌,刻板嚴肅,家書里時不時就灌你一口老雞湯。
王陽明和曾國藩,先天差距迥異,后天努力方向也有所不同,但卻都是亂世豪杰,并最終在史書上并列,妥妥算走向人生巔峰,我再想,但這到底要靠什么呢?
1 階層局限不是你不努力成長的理由
有一個基本論點需要明確,就是穩定社會的前提就是穩定的社會階層,而穩定的社會階層就意味著每個階層都有難以逾越的天花板,而所處階層所帶來的附加值,在大尺度上對個人成功是有巨大影響的。
于是,我們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或者說“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能和你在一起喝咖啡”,于是,我們發現清北學生來自農村的比例越來越少,并很大占比在初高中就出過國,視野大,家庭條件也不錯。
但,上述結論其實只有統計意義,對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可能性其實根本不易界定。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云中送兒下,因名云。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弱冠舉鄉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
看看這段正經史書的記載,什么“娠十四月而生”、“夢神人自云中送兒”,“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出生就自帶光環啊,關鍵人家水平也不差,“弱冠舉鄉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德智體美好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再看這位: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湘鄉人。家世農。祖玉屏,始慕鄉學。父麟書,為縣學生,以孝聞。
史書上兩行就結束了。。。家世農,就是一直以來都是務農的,他父親“以孝聞”,貌似評價還不錯,但前面那位爺,王陽明的爹,王華,可是狀元啊,曾作為皇帝的日講官,還參與編輯過《大明會典》。
人比人氣死人啊!
放在現在,就好比隔壁學習優秀、長的乖巧可愛的小王都去過好幾個國家了,可曬得黝黑的小曾還在農村陪父親干農活,作業也不會做,他爸也只能象征性的簽個字。當然,嚴格來說,曾國藩還不至于是貧下中農,好歹是小地主,但和王陽明這種妥妥高富帥來說,窮屌絲是也是妥妥的標簽。
史書如果只看到頭尾,掐去中間,結合上面說的階級論,天花板論、咖啡論,似乎很難想象在曾國藩最后的蓋棺定論時,史書上是這么說的:
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
窮屌絲“逆襲”高富帥了,可見,少年,無論階層固化也好,個人天花板局限也罷,對于你自己而言,前路漫漫,機會并不是沒有。
2 勿忘初心,知行合一,沒激情,和咸魚有什么分別?
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才是決定最終能走多遠的關鍵所在。無論你是高富帥還是窮屌絲,起點可能不同、加速度也存在差異,但只要內心深處有追求理想的勇氣,至少,這軌道就對了。
作為讀書人,王陽明和曾國藩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呢?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已。而這份初心說出來容易,做起來挺難。
正德元年冬,劉瑾逮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
王陽明得罪的是后來被千刀萬剮的大太監劉瑾,嚴格來說,他也就是說了句公道話,但后果明顯挺嚴重...廷杖,即打屁股,謫貴州龍場驛丞就不多說了,不知道現在在城市呆慣了的去偏遠鄉村感受一下?在明朝,這種感受,王陽明很有發言權。
咸豐初,廣西兵事起,詔群臣言得失。...又深痛內外臣工諂諛欺飾,無陳善責難之風。因上敬陳圣德預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
相比王陽明,曾國藩就似乎更吊,直接就開“噴”,且是直指皇帝爺,直接效果是:咸豐帝“怒擲其折于地”。切指帝躬啊,各位,這種情景有沒有點海瑞上書嘉靖爺的意思?要知道,海瑞是棺材都準備好了的。
二位爺被整的伊始,都是王朝更新換代時期,但不巧的是,無論是正德元年、還是咸豐初年,都不是啥和諧盛世,前者是遇到明武宗這個活寶,后者是洪楊之亂前期以及"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濫觴。
曾國藩在后來的家書里反思過這種“過激”行為,王陽明倒似乎看的很淡,《傳習錄》中沒怎么和弟子說。但看看二者后來的作為,就不難理解,當漸成一代宗師的王陽明為了盡快平定叛亂,各種折衷權衡,委屈求全,當老臣謀國的曾國藩屢敗屢戰,咬牙堅韌,當初那個看不慣朝政黑暗的王陽明和曾國藩何曾變過?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有擔當方能挑大梁。
3 牛逼是個過程而不是結果
以結果為導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既定事實的誤區,即便這些人怎么講述他曾經失敗挫折,作為吃瓜群眾卻往往自動規避牛人在成長路上最為常態的失敗與坎坷,牛逼是個漸進的過程,結果其實無法預知,但過程把控就尤為重要。
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前,還是收拾幾個小羅羅練練手的。
十一年八月擢(7)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當是時,南中盜賊蜂起。守仁至,知左右多賊耳目,乃呼老黠隸詰之。隸戰栗不敢隱,因貰其罪,令填賊,賊動靜無勿知。于是檄福建、廣東會兵,先討大帽山賊。
曾國藩即便知道綠營腐敗不堪重用,就一來就知道怎么練兵了?還真實一學一練,現學現賣。
取明戚繼光遺法,募農民樸實壯健者,朝夕訓練之。將領率用諸生,統眾數不逾五百,號“湘勇”。
并且,還要突出強調是,即便如此,一腳泥,一褲水的霉運該來還是要來。
賊自江西上竄,再陷九江、安慶。忠源戰歿廬州,吳文容督師黃州亦敗死。漢陽失,武昌戒嚴,賊復乘勢擾湖南。國藩銳欲討賊,率水陸軍東下。舟師初出湖,大風,損數十艘。陸師至岳州,前隊潰退,引還長沙。賊陷湘潭,邀擊靖港,又敗,國藩憤投水,幕下士章壽麟掖起之,得不死。而同時塔齊布大破賊湘潭,國藩營長沙高峰寺,重整軍實,人人揶揄之。
即便說王陽明有點頓悟的意味,但“心學”體系的完整建立,明顯有個辯證分析、最后專精一路的過程。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硃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茍言笑。游九華歸,筑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年無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篤信不疑。
曾國藩就更明顯一點,在他的家書中,不時會自我反思總結,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自身修為,都有慢慢的一個過程。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
注意,不要集中在后來從未間斷上,痛戒無恒之弊之前,曾國藩還是如你一樣,晚上不睡覺,就刷朋友圈,買書堆成山,看書呵呵呵。
so,成長就應該是一個慢慢修正、反饋迭加的過程,哪有什么“快速”、“高效”的技巧?
4 成大事,其實是七分運氣加三分努力
俗語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如果把尺度加大,成就一番偉業,和時代背景、運氣機變實在關系巨大,天道酬勤,但天道往往隨機,努力只不過是能有效把控的其中一個因素罷了,更何況還有諸多不可控因素。你看看老曾怎么說的: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鼓吹人人皆能成功的,基本就是典型的毒雞湯,高瞻遠矚也要腳踏實地,低頭努力時也要抬頭看看戰略方針,每個人都是首富,你為馬云、健林考慮過么?
最后這一點和開篇第一條其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有了這條適當潑冷水的原則,這篇是干貨而非雞湯就完整了。
以上幾條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屌絲不必總想著逆襲,絕望也不必跳水,但愿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開心的成長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