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漫無目的,全面撒網,把自個當書櫥。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大學里覺得很多社團都很重要,參加演講社團、科技協會、志愿者協會、漫畫社團等等,每天不是忙碌在活動上就是奔波在路上。工作了3~5年覺得好像PPT需要學習、管理經驗需要聽課、育兒經驗也需要聽聽、演講溝通似乎也得學。人的大腦潛能是無限的,但人腦的精力有限,面面俱到您很難贏,在一點突破您才有很多機會。試問您是想做到1米寬100米深還是想要100米寬1米深?前者可以提供一個城市的用水,后者是處處可見的小水溝。
?不管看書做學問做管理都是相通的,有些人為了搞好人際關系還需要專門學習人際管理課,怎知把眼前事做好,人脈自會破門而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 臨江仙
二是學做分離。大學教育倍受詬病,缺憾之一就是學的用不上,用的從不學。一出校門就露餡了、后悔了。莫說我們平時特別重視的技能方面,就是德性和學問方面,孔子也主張“聽其言而觀其行”,做學問和做人結合起來,就像人的左右手。有一門生曾對陽明學生說:先生,您的學問很好,我想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學習會比較好。陽明先生回答:誰說我的學問非要單獨學習,做中學學中做,我的學問體現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三是不分階級,不尋明師。一口吃個大胖子,可惜我們沒有牛的胃口,還會得胃病,容易放棄。學前對所學東西進行評估,盡可能搜集可以評估的信息,這一層是感性認識。在實踐中我們不斷修正、改變,向理性階段飛躍。
明師就是明燈,現在老師很多,有些是明燈有些是閃光燈,還有些是彩燈,白日是白燈夜晚是黑燈。看你需要那個,睜大眼睛看清楚。只要您不是太貪婪,太渴望走捷徑,一般可以認清老師的真面目、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